家教珍事:王經之母,臨難勉子

曾敬賢


【正見網2015年12月02日】

王經,字彥緯,三國•魏 清河(今東臨清縣東北)人。少貧苦,但一心向學,成為冀州名士。

王經的母親見識超人,王經雖身為朝廷命官,王母仍不忘時時教誨兒子。王經為官耿直,開初時,任江夏太守,有一次,大將軍曹爽,命人帶來二十匹絹,寫信給王經,令他代為到市上去交易。王經不願這樣干,便連曹爽的信也不拆,就棄官而歸。王母認為兒子身為行政長官,親帶兵馬而擅離職守,太不應該,當著其部下的面,杖責了兒子五十大板。大將軍曹爽,聽說此事後,便沒有再加以罪罰,讓王經仍繼續為官。

王經母親杖責兒子,絕不是為了貪戀官職。相反的,她倒是深明大義,對官場看得很透。後來,王母見兒子身任郡守,官職已不小,便勸告王經說:“你本是貧苦人家的子弟,如今做到俸祿兩千石的大官,也算是很可以了,你應該知足。世上不管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過了頭,太過頭總是不祥。你可以引退,官不能再當下去!”這時候的王經,正當春風得意,對母親的一番金玉良言,他一點也聽不進去,便繼續做他的官。王經做官一帆風順,當了兩個州的刺史,又任司隸校尉。後來他又得到提升,甘露年間(公元256-259年),一直做到尚書。

此時,高貴鄉公曹髦,手中已沒有什麼權力,權柄均落在司馬昭手中。司馬昭早有篡魏之心,幾乎人人皆知其狼子野心。故當時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諺。而曹髦不滿於自己的處境,竟想要討伐司馬昭。王經頭腦較為清醒,進諫曹髦道:“昔魯昭不忍季氏,敗走失國,為天下笑。今權在其門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且宿衛空缺,寸刃無有,陛下何所資用,而一旦如此,無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世說新語•賢媛》“王經”條引《漢晉春秋》)力勸曹髦:不要存誅滅司馬昭勢力的妄想。曹髦不聽,終為司馬昭所殺,在位前後不到七年。

曹髦被殺,王經自然也逃不脫罪名,連他白髮蒼蒼的老母親,也被牽連在內。因而母子兩人同被押到東市,將要被處死。此時,王經想到了先前母親對自己的規勸;想到自己執意不肯聽,以至落到今天這樣的地步;又想到自己一死倒也罷了,還連累白髮蒼蒼的老母親也不得善終,要跟自己一道去受死。種種念頭湧上心頭,便覺猶如萬箭穿心,悲痛欲絕。他一面哭泣,一面向母親謝罪道:“我不聽母親的教誨,以至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更不應該的是我還連累了母親,實在對不起您老人家!”

這時,王經的母親,卻毫無悲傷之情,她笑著對兒子說:“你做兒子十分孝順,做官對國家十分忠心,有孝有忠,哪裡有什麼對不起我的地方呢?!”(《世說新語•賢媛》“王經”條載:“[王經]為尚書,助魏,不忠於晉,被收,涕泣辭母曰:‘不從母教,以至今日。’母卻無慽,語之曰:‘為子則孝,為臣則忠,有孝有忠,何負吾耶?”而《漢晉春秋》中則記載道:“後殺王經並及其母。將死,垂泣謝母,母顏色不變,笑而謂曰:‘人誰不死!往所止汝者,恐不得其所也。以此並命,何恨之有!”此處王母所說,又是另一番話,意思是說:人哪一個能夠不死!以前我所以勸阻你,主要是怕死而不得其所。如今為這而死,有什麼可遺憾的!)最後,母子兩人,雙雙被殺。

王經為魏朝而死,王母竟能毫無畏懼,與兒子一道慷慨赴難,臨死還勉勵兒子一番,充分表現出一個偉大母親的高尚情操。朝廷殺掉王經及其母親後,也不免覺得太過分,到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特意下詔書,稱:“古尚書王經,雖身隱法辟,然守志可嘉。門戶湮沒,意常愍(讀敏)之,其賜王經之孫為郎中。”朝廷賜王經的孫子郎中之職,算是對王經母子之死,作為補償。

(《三國志•諸夏侯曹傳》及注引《漢晉春秋》、《世說新語•賢媛》)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