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2月11日】
晏子是春秋後期齊國的宰相,歷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正直無私,從不諂諛逢迎,敢於進諫。孔子稱讚說:“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以下為《晏子春秋》中的幾個故事。
一、莊公矜武力不顧行義 晏子諫
齊莊公崇尚武力,不顧道義,欲興征伐。一次,他問晏子說:“威震當世而使天下歸服,要怎樣做呢?”晏子回答:“能夠愛護國內民眾、重視百姓付出勞苦的國君,能夠消除國內的邪惡逆亂;能聽取中正之言任用賢人的國君,能威懾諸侯;施行仁義而樂於為百姓謀福的國君,能夠使天下歸服。”莊公未予採納。
莊公要攻打晉國,向晏子詢問,晏子回答:“不行。君王得到的愈多,慾望就越多,這是很危險的;恣縱慾望意氣就更驕橫,就會招致困厄。現在君王任用武力,去攻伐聖明之君,如果不成功,是國家的福份;不顧德義而有戰功,憂患會降臨到君王身上。”莊公聽了很不高興。
一次,莊公飲酒之時,下令召見晏子。晏子進來入座後,莊公令樂工歌唱道:“停下吧,停下吧,我不能喜歡你啊,你來干什麼?”樂工連續唱奏了三遍,晏子才明白,原來說的是自己。晏子說道:“我聽說,勢眾而不主張正義,力強而不講究禮節,好勇而厭惡賢能,是自取滅亡之道,災禍必然降臨其身,說的就是象國君這樣的情形。我之諫言不被採納,希望讓我離去。”晏子說完就走了,莊公也不挽留。晏子辭職歸隱,在海濱耕作。
莊公置晏子的勸諫於不顧,一意孤行,不斷興兵發動戰爭,縱慾、貪色,國家疲敝,百姓遭殃。向西攻打晉國,攻下朝歌,到達太行、孟門。一年後,天下大亂,百姓就散去了,莊公因與大夫崔杼的妻子私通,遇崔杼作亂被殺。
二、景公謂梁丘據與己和晏子諫
齊景公時,晏子出任宰相。景公貪圖享樂,一天夜晚,帶著隨從來到晏子家,要與晏子夜飲。晏子答:“陪國君飲酒享樂,國君身邊有這樣的人,此等事非臣之職份,臣不敢從命。”景公又來到司馬田穰苴的家中,田穰苴的回答與晏子一樣。景公吃了兩次閉門羹,不由意興索然。又來到大夫梁丘據家,梁丘據曲意逢迎,景公感到很快樂,把酒歡呼,親自擊缶奏樂。他問梁丘據說:“仁德的人也喜歡這樣嗎?”梁丘據就投其所好說:“仁人的眼睛耳朵,也象一般人一樣,為什麼會不喜歡這樣呢?”於是喝了個通宵達旦。
一次,景公與晏子外出,遠遠看見一人駕著六匹馬拉著車趕來。景公問:“這是誰呀?”晏子說:“粱丘據。”景公問:“你怎麼知道?”晏子說:“這樣大熱天卻飛速奔馳,重者馬會累死,輕者馬會累傷,不是梁丘據誰會這樣做!”
景公說:“粱丘據和我算是相和吧?”晏子說:“這是所說的苟同而已,哪裡能說是和呢?”景公說:“同與和有什麼分別嗎?” 晏子說:“當然不同了!和諧就像做羹湯一般,用水、火、醋、肉醬、鹽、梅等各種調料,經攪拌糅合使味道適中,先用火燒煮,淡則加料,濃則加水,如此方能食之味佳。君臣之道也該如此,君主正確的,臣子應維護。君主不對的地方,臣子應指出來,以正過失。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政事才沒有失誤。梁丘據為取君主歡心,不問好壞,順從君主行事出言,君主認為可以的,他也說可以;君主認為不可以的,他也說不可以。這是‘相同’怎麼是‘和諧’呢?這樣對君主對國家有什麼益處呢?無端吹捧卻會助長君主驕傲之心。聽他之言,如同在水裡加水,談不上什麼味道。又好比琴瑟,只彈一個聲音,沒有人會去聽他啊。”景公聽罷方悟,久思過後,不禁稱好。
三、景公問何以謀必得事必成 晏子對以度義因民
景公問晏子:“謀劃一定能實現,做事一定能成功,有辦法嗎?”晏子回答:“謀劃事情合乎義的一定能實現,對上不違背天意,對下不違背民心,用這個原則去謀劃一定能成功。避開義去謀劃,即使實現也不會安寧;輕視百姓去行事,即使成功也不光榮。所以,逆天背道、失人心,從未聽說過能長久的。”
景公問晏子:“賢明的君主是怎樣治理國家的?”晏子回答:“他們任用賢人,愛護百姓,節儉自律;對於放縱邪惡來坑害百姓的人要治罪,對於進諫好的建議、指出過錯者給予獎勵。他們治理國家,對上嚴格要求而對下寬容,寬赦犯錯誤的人而救助身處困頓的人;不因為自己高興了便加以賞賜,不因自己生氣了便加以處罰;不放縱自己的私慾而使百姓辛勞;上邊沒有驕橫的行為,下邊沒有諂媚的行為;上邊沒有自私的想法,下邊沒有不當的職權,不做橫行之事,沒有挨餓受凍的百姓,他們的百姓安樂而且崇尚仁愛。賢明的君主就是這樣治理國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