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連載:出塵(一○○)

揚帆


【正見網2003年01月13日】

「科學那不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些東西嗎?象什麼數、理、化、生物、計算機什麼的,」曹寧說。

「我不這麼看,」我說,「物理、化學和生物勉強可以算作科學吧,數學是個工具,計算機是一種技術。怎麼說呢?」我沉吟了一下說,「我談談我的看法啊,也可能說得不對。科學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認識宇宙,認識物質,認識生命,其實它們是一回事兒,而且可以有不同的途徑去認識它們。我發現人類文明每次出現劃時代的進步都與兩個方面的突破有重大關係:一個是對物質的認識,一個是對能量的掌握。離開這兩者,發展出來的那都不能稱其為科學,而僅僅是技術。」

我環顧了一下周圍的同事,接著說道,「舉個例子說,過去的紡織廠都是建在山谷裡,因為那裡水力資源比較充沛,利用水流的機械能來帶動機器。瓦特發明蒸汽機,是人類第一次掌握了把熱能轉化為機械能。打那個時候起,人類歷史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變,工業革命正式開始。當法拉第發現線圈切割磁力線產生感生電流時,是人類第一次掌握了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人類就步入電子時代了。我們現在能利用的能量以水力這種機械能和火力這種化學能為主,其他的能量都難以大規模利用。其實更大的能量儲存在更微觀的物質裡,就像原子能比燃燒石油的化學能要大。現代物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夸克緊閉』,大概意思是說能量被禁閉在夸克裡,根本無法打開。所以人類用現在從西方學來的科學無法再深入地認識更微觀的物質了,也打不開更微觀的能量,科學也就走到了一個死胡同裡。」

張劍忽然彎下腰,從自己的桌子底下抽出一支礦泉水遞給我。我說了聲謝謝,接過礦泉水,扭開瓶蓋兒喝了一口,然後接著說,「對物質的認識也是一樣,拿樹木造紙來打比方,這個過程同時涉及到我剛才講的物質和能量兩個方面。樹木可以造紙,是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基礎物質,也就是纖維;同時我們掌握的能量可以把樹木歸還成纖維,並按照紙張的纖維排列順序進行排列,這樣紙就造出來了。這個例子基本上還是屬於物理變化,也就是不改變分子的結構,僅僅改變分子的排列程序。那如果對物質和能量的掌握更深一步,就是化學變化,改變的是原子的排列程序。比如我們可以用石油製造橡膠、瀝青、塑料之類的。對物質的探索和能量的掌握每當深入一步,人的生活會發生很大的改變。現在我們日常用的東西,有很多都是化學合成的。如果再進一步呢?說不定你可以點石成金,說不定你可以用水合成牛肉乾兒,也可以把牛肉乾兒變成水。只不過我們現在對於基本粒子的認識和能量的掌握達不到這一步,而且用現在的科學方法去研究,永遠也達不到這一步。」

「你說的這些物質之間變來變去好像都是過去傳說中的神通,」曹寧說。

「那就看你怎麼定義神通了,沒準兒你把一把沙子做成晶片,古人也會覺得很神奇的,」我回答說,「還有一點,你看西方科學的方法無法使你達到對於物質隨心所欲的變化,東方科學卻能達到。」

我看到許多同事臉上難以置信的表情,就繼續說道:「中國古代的科學非常發達,現代西方科學比不了。因為他象氣功修煉一樣,走了內求的路子,依靠自身身體去探索宇宙。人體的結構啊,是非常精妙的,是天地生成的探索宇宙的最完美的儀器。人通過修煉可以修煉出各層粒子構成的身體。如果人想利用哪層粒子的能量,看穿哪一層的物質結構,比如說夸克這一層,用夸克這一層粒子構成的身體就可以完成,就像我們在這個空間利用機械能一樣方便。」

「我不太懂,」曹寧困惑地說,「什麼叫夸克這一層粒子構成的身體?」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