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煉故事:許遜鬥蛟滅妖記

朱月明 整理


【正見網2003年02月03日】

許遜,字敬之,河南汝南縣人,是歷史上著名的道士,北宋時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世人稱其許真君。撰有《許真君石函記》、《許真君玉匣記》、《靈劍子引導子午記》等。唐宋間,江南盛傳許遜的神異事跡。據說許真君道法高妙,豫章各地多有能斬蛟降魔,除怪滅妖,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

他的祖父許琰,父親許肅都傾慕修道。東晉的尚書郎許邁,當散騎長侍護軍長史的許穆,都是真君的同族。真君剛成年時就拜大洞君吳猛為師,吳猛傳授給他修道的《三清法要》。後來被舉薦為孝廉(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被任命為四川旌陽(今四川德陽縣)令。由於晉朝宮廷混亂,真君辭去了官職回到河南家鄉。

在歸途中,真君和吳君一同游江左。正趕上晉室宰相王導的堂兄王敦起兵反叛東晉朝廷。真君就故意寫了一道假符去見王敦,想制止王敦造反,以保存晉朝皇室。但聽不進勸告的王敦竟然要將其斬首。在被押赴刑場之前,正和王敦一塊喝酒的真君突然把酒杯扔到房樑上。酒杯繞著房梁飛來飛去。就在王敦抬頭看酒杯時,許真君已隱身離去。他向南出了晉關,抵達廬江口,招來船工,讓他載他到鍾陵。船工說:「我儘管有船,卻沒有人力來駕它,沒法渡你過江。」真君說:「你只要讓我上船就行,我自己來駕船。」真君上船後對船工說:「你最好到船艙裡去,關上艙門不要出來,如果你感覺船速太快,萬萬不可向外偷看。」於是真君施起道術,船騰空而起,離了水面,在空中飛行。頃刻之間,船已到了廬山金闕洞西北的紫霄山山頂。真君想從金闕洞中穿過,載著船的兩條龍開始往低處飛,這使得船不斷地撞擊著山上的林木,發出的聲音令人震駭。這震耳欲聾的聲音驚動了船艙中的船工,船工不顧許君的囑咐,忍不住向外看了一眼。駕船的兩條龍知道有人偷看,就把船撂在山頂上飛走了。許真君對船工說:「你違背我的叮囑向外偷看,驚動了那兩條龍,他們就把船擱在這萬仞之高的山頂上了。現在我有約要去和幾位真君一起除盪妖害,暫時需要離開這裡,到江湖上去巡遊。你既然失了船,沒法回到人間去,不妨在這紫霄峰上隱居下來遊覽一下廬山。」真君臨走時,把服食靈草的方法和如何遁跡隱身的地仙道術告訴了船工。直到現在,在廬山紫霄峰上還有那條船的痕跡。

後來,許真君在豫章遇見一個翩翩少年,少年自稱慎郎。許真君和他談話後,看出他不屬人類,就在轉眼之間少年告別走了,真君對看門人說:「剛才來的少年,是蛟蜃變的妖精,江西連年鬧洪水,就是它在興妖作怪,如果我這次不除掉它,恐怕它又逃脫了。」那蛤蚌精知道真君已識破了它,就逃到龍沙洲北邊,變成一頭黃牛。真君用他的道眼遙觀,對弟子施大王說:「那個妖怪化作了黃牛,我現在變成一頭黑牛,我在臂上綁一條手巾以便辨認。你如果看見它狂奔,就用劍去截住它。」說罷真君就隱身離去。不一會兒,果然看見黑牛趕著黃牛狂奔而來,施大王用劍砍殺黃牛,砍中了它的左腿,黃牛一頭栽進了城西一口井裡。許真君變的黑牛也緊跟著追進了井裡。那蛤蚌精又從井裡逃了出來,跑到了潭州(今湖南長沙市),這回它變成了人。

那蛤蚌精先變成一個聰明爽雋的美少年,顯得非常富有。他得知潭州刺史賈玉有一個非常端莊美麗的女兒,刺史正想為她選擇一個門庭高貴的女婿。為了靠近刺史賈玉,蛤蚌精就用大量的財寶賄賂賈玉身邊的人,得以獲得賈玉的好感。賈玉果然把女兒嫁給了他。婚後,這對小夫妻就住在衙署的後院。每年一到春夏之間,蛤蚌精就求賈玉讓他到江河去旅遊,回來時總是帶回數以萬計的珍寶財貨,賈玉的親戚、姻親和僮僕都因此而成了大富豪。然而這一次蛤蚌歸來時,兩手空空,說是遇上了強盜,並被強盜所傷。就在舉家惋惜哀嘆之時,門人上報說:「門外有一個姓許的道士求見刺史。」賈公立即接見了許真君。真君對賈公說:「我聽說你有位貴婿,能否讓我見他一見?」賈玉就命那個自稱慎郎的女婿出來與真君相見。慎郎畏懼見到真君,託辭有病躲了起來。這時真君厲聲說:「你這個危害江河的害人精,蛟蜃老妖,還不快現出你的原形來!」於是蛤蚌精立刻現出原形,在堂前扭動,被刺史的衛士當場殺死。許真君又讓蛤蚌精的兩個兒子出來,用水一噴,兩個兒子立刻變成了小蛤蚌。刺史的女兒賈氏也幾乎要變成了蛤蚌。刺史夫婦肯求真君施手相救,真君給了她一道神符,她才沒有被變成蛤蚌。真君又命令賈玉深挖他房下的宅基,挖下去一丈多時,只見地下已被那蛤蚌精掏成了一個無邊的大坑。許真君對賈玉說:「你家的人都快要變成魚鱉了,必須趕快搬離,一刻都不可耽誤。」賈玉在倉皇中攜全家老少撤離舊居。他們前腳剛離開,只見轟鳴一聲,整個官舍落入那蛤蚌精在屋基下早已挖下的大坑,白浪騰湧,現出一個大池塘來。至今那池塘的舊跡還在。

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這天,在洪州西山上,許真君全家四十二口連同住宅一起騰空而起,駕雲成仙而去。只有一個石函、藥臼、一副車輪和真君用過的錦帳從雲中落在他的故居所在的地盤上。當地人在許遜故宅建游帷觀為祭祀所。

(資料來源:《十二真君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