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漫步〗冬蟲夏草

容子


【正見網2003年03月19日】

「冬蟲夏草」,顧名思義,就是它冬天是蟲,夏天是草,所以得了這麼一個形像生動的名字─冬蟲夏草,它與鹿茸、人參一起被稱為三大補品。

清代的蒲松齡有詩曰:「冬蟲夏草名符實,變化生成一氣通。一物竟能兼動植,世界物理信無窮。」


在中國古代醫學典籍中有很多關於蟲草的記載。清朝汪昂的《本草備要》描述:「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止勞咳。四川嘉定府所產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蠶,有毛能動,至夏則毛出土上,連身俱化為草。若不取,至冬復化為蟲」。《本草綱目拾遺》、《本草從新》、《黔囊》、《文房肆考》、《四川通志》、《本草圖說》等古藥書中都對冬蟲夏草有記載。《本草綱目拾遺》稱「冬蟲夏草,功同人參」,還能「補精益髓」。《藥性考》稱其「味甘性溫,秘精益氣,專補命門」。《本草備要》記載「冬蟲夏草,甘平,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本草正義》還稱它為治痞症、虛脹、虛疲之聖藥。《中藥志》指出其治「虛勞咳血,陽瘺遺精,腰膝酸痛」。在《文房肆考》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

有個名叫孔裕堂的人,是桐鄉烏鎮人,講述他的弟弟患虛弱症,出汗多,即使是在炎熱的盛夏,呆在房門緊閉的房間裡,處在帳中,仍然怕風怕冷。得病三年,醫藥無效,病得愈來愈嚴重。後來有位親戚從四川來,送他三斤冬蟲夏草,他每天用蟲草與肉類蔬菜燉了吃,慢慢地一天天好起來,最後就完全痊癒了。 [1]


[1]:〖原文〗《文房肆考》:「孔裕堂,桐鄉烏鎮人,述其弟患怯,汗大泄,雖盛暑,處密室帳中,猶畏風甚,病三年,醫藥不效,症在不起,適有戚自川解組歸,遺以夏草冬蟲三斤,遂日和葷蔬作餚燉食,漸至痊癒,因信此物之保肺氣,實腠理,確有徵驗,嗣後用之俱奏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