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五文)

陸真整理


【正見網2018年02月27日】

一、周朝為何能享國八百年?

我們研讀歷史,就要以史為鑑。周朝綿延八百五十六年,原因何在?孝和悌!

在周朝,孝悌的概念,就有了相當紮實的基礎。周武王的父親是周文王,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周文王對他的父親非常孝順,確實做到「晨則省,昏則定。」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他都必定三次前去問候他的父親,看看父親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假如父親的胃口不太好,他知道了之後,內心就會很著急。等父親的身體稍微舒適,吃的比較正常時,他才覺得寬慰。
    
由於周文王做出這樣的榜樣,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的孝順。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側十二天,沒有寬衣解帶,帽子都沒有摘下來。時時刻刻都在照顧他的父親。由於這份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轉了,所謂「至誠感通」。試問周文王喝的那杯湯藥,跟一般人喝的湯藥是否一樣?不一樣。因為武王孝心的作用,水的結構都發生了變化,孝心溶入燙藥後,能使湯藥喝下去就特別有效。所以周朝以「孝」治天下。
 
周朝也以「悌」治天下。周文王的父親是王季,王季有兩位兄長,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他們三兄弟,都是太王所生,太王是周文王的爺爺。當他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時候,非常歡喜,覺得這個孫子是聖主之相。而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親如此疼愛孫子,兩個人就相約,以父親生病的名義上山採藥。這樣一上山,就再也沒有回來,把天下讓給了他的弟弟王季,進而傳位給周文王。而泰伯和仲雍,這種作法是盡到了孝心,因為他要讓父親放心做事,不希望父親因為他們兩兄弟而有所顧忌,而沒有傳位給他的弟弟王季。
    
所以這一讓,成全了父親的心意。這一讓,也成全了兄弟的情義,連天下都可以讓,還有什麼事可以令兄弟不和?所以,讓出了孝,讓出了悌,還讓出了忠,忠於天下百姓!因為讓出了王位,可以讓周文王領導全國人民,所以是盡孝、盡悌、又盡忠。

上行下效,周朝人民就以這些聖賢人為榜樣,所以朝代綿延八百多年。在周朝,因為人人都懂得禮讓,所以成就了國家非常良好的風氣,國運強盛,久久不衰。
    
周武王去世之後,周成王年紀還小,由周公輔政,輔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後來周成王長大了,有些流言蜚語傳到了朝廷,說周公可能有野心。周公不等周成王有什麼想法,自己就放下權位,來到了他治理的魯國。周公確實念念為君主,為他的侄子著想,不希望他為難。
    
後來,周成王出外的時候,看到天空有異象,大白天還有打雷。古代人都了解「依報隨著正報轉」的道理,成王就開始反省,我是不是有哪些做法,不順天道?他就到了太廟前反省,剛好發現周公為兄長祈求延壽的禱告文。周成王看完,非常感動,也非常慚愧。他的叔叔這樣輔佐他,又為了祈求他的父親延壽而禱告。所以,周成王帶著文武百官,親自去將周公迎請回來,讓周公能完成制禮作樂之盛舉,所以周朝能夠長期興盛。
    
二、庾袞侍疫

古人對兄弟手足之情,非常重視和珍惜。在晉朝之時,有個孩子叫庾袞(讀滾,古代華貴的衣服)。恰巧他們那個地區發生瘟疫,他的兄長已經因為瘟疫過世了,還有一位兄長正在生病。鄉裡所有的人,都撤走了,他的父母跟他的伯伯、叔叔也要走,還要把他帶走。庾袞跟長輩說:「我不容易生病,所以不要害怕,我要留下來。」

我們看到古代這些聖哲人,他的存心確實是可以做到「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其實這樣的態度,與宇宙人生真相,暗合妙道。當他以道義的態度面對人生,縱使生命結束了,他來生絕對會有好地方可以去。假如違背道義,縱使苟延生命,來世能不能有好的去處?不能!而且更重要的,雖然能活幾十年,也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一生都不會幸福。而往往有捨身取義態度的聖哲人,就能演出一場一場的人生好戲,能化干戈為玉帛,化兇險為吉祥。
    
庾袞留下來照顧哥哥,晚上還到他死去的兄長墓碑前祭拜,獨自哭泣。沒過多久,他哥哥的病就好了。為什麼會好?做兄弟的有這樣的深情厚誼,端的每一碗藥,都有善念加持進去,都有道義、恩義的加持,所以他哥哥喝下去,特別有效果。後來兄長的病好了,他也沒有被傳染。父母回到家鄉,看到兩個孩子還活著,高興得不得了。這是在晉朝,庾袞演出感人肺腑的兄弟之情。
    
三、李績焚須

唐朝有位大臣叫李績,他是隨著唐太宗建立很多功業的大臣。有一次李績生病了,御醫提到,給李績的藥方中,要用鬍鬚做藥引,唐太宗一聽,二話不說,提刀就把自己的鬍子割下來,拿給御醫。

李績知道這個消息後,非常感動,到皇上面前,叩謝龍恩。所以一個領導人,只要時時能為下屬著想,相信一定會贏得大家對他的愛戴。
 
而李績對他的姐姐,也非常恭敬,那時他已經是國家的大臣,他去看望姐姐時,還親自幫姐姐煮粥。在煮粥的過程中,因為火勢太強,把鬍子燒了。他姐姐一看,怎麼把鬍子燒了?就告訴他說:「家裡的僕人很多,讓他們去做就好了,你又何苦親自來做?」

李績對年老的姐姐說:「姐姐,你從小對我關懷備至,我時時都想要回報你。我們年紀都這樣大了,我又有多少機會,能夠親手幫你煮粥?」

所以李績的心中,時時不忘姐弟的情誼。
    
四、鄭濓碎梨

在明代,有位大臣叫鄭濂。他們家族七代同堂,有一千口人居住在一起,相安無事。皇帝聽了很歡喜,就御贈一塊「天下第一家」的匾額。御封之外,送了他兩個大水梨,還派錦衣衛跟在後面,看看他如何把兩個大水梨,分給一千個人,如何分的?

鄭濂回去,不慌不忙,吩咐人運來兩個大水缸,一旁放一個梨,把梨搗碎,讓梨汁流到水缸裡,混合在一起。然後說:「來,每人喝一碗」,如此大家都覺得非常公平。子孫中比較親的人,見鄭濂能如此公平,就會肅然起敬;比較疏遠的後代,見長輩能這樣公平,也非常佩服和崇敬。所以,平等、公平,是治家的第一重要條件。
     
五、陳防家裡「一犬不至,百犬不食。」

宋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陳防。他家十三世的子子孫孫,都同住在一起,家裡共有七百餘口人。他們遵守祖宗的遺訓,不分家,而且不請傭人,所有的活,都自己做。

這樣做好不好? 好! 真正讓孩子去學習勞動,孩子才知道感恩。假如孩子很會花錢,他就很奢侈。家裡的活什麼都不做,他會如何?懶惰,又奢侈、又懶惰,又不知道感恩。所以,一個不勤勞所延伸出來的壞習性,可真不少。
    
他們家每次吃飯,都是七百口人聚在一起吃,相當熱鬧。他們家養了差不多一百隻狗,這一百隻狗,也自動的像主人一樣,一定要等到所有的狗全部到齊了,才開始用食,這就是「一犬不至,群犬不食。」這種孝悌之風,也感動了他們家的狗群。假如你是他家的鄰居,你看到這一幕又會如何?感動!感動之餘要想想,我們自己若在家裡吵吵鬧鬧,豈不連狗都不如!
    
如此之盛況,傳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也很感動,立即免去了他家所有的徭役。
 
人的德行,真會感動狗!有些人說:「我不相信。」現代的人,都很難相信這些感應事例,為什麼?他們都說:「我都沒有感應,為什麼它們有?」會說這種話的人,是沒有認真去想一想自己的存心,與聖哲人的存心有什麼不同。

(均據清代《淵鑒類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