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原論(二): 古意

天外客 見善


【正見網2018年10月06日】

很多藝術評論家及書畫愛好者,經常會用「古意」這個詞去評論一些藝術作品,這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評價。那什麼是「古意」呢?從字面上理解表示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道德情感等精神風貌;也有思古之情的意思,包含了後人對前人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的崇尚與嚮往。所以追求古意、仿古、擬古等也就成了藝術家們的樂事。同樣在今天,很多愛好傳統繪畫的畫家也是把「古意」作為一種理想畫面的追求。

雖然很多人在追求「古意」和學習古人畫技時也很用功,但實際上他們更多只是在追求古畫的表象,比如材質、色彩和技法的復古,其實這些並不是「古意」的真正內在實質。因為大家學習的時候只是去學了古人作品的表面,甚至有的人為了求得古意濃厚喜歡有意將畫面做舊,以為這樣就可以達到了所謂的「古意」,有的人做得好一些也確實有那麼點味道。可是這點味道僅僅只是現代人對古代物品的年代感而已,而年代感是不能代表藝術水平的。但是這種對年代感和藝術水平的混淆認識在今天也形成了一種視覺美學了,其實那距離真正的古意實質差之甚遠。而且還會對畫家在創作上造成心理上的一種依賴,作品一律底色做舊,可是一旦撤去底色可能畫面簡單的弊病就會暴露更多,這顯然不是一條正道!

古意並不是指作品畫面給人看起來舊舊的或者畫面的題材是古代環境就叫古意。「古」在字意上有涵蓋了一定久遠以前的時間與空間的意思,它有什麼深意在其中呢?為什麼人推崇尚古呢?因為在過去宇宙中,按照佛家的說法有成住壞滅的自然規律,所以一切事物都有一個興衰轉變的必然過程。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表現,比如國家的興替,個人的生老病死,花開花落等等,都是受到這種規律的影響,這是佛家對過去宇宙規律的一種認識。事物在初成之時的狀態最接近宇宙自然的特性,是最好最純淨的狀態,就像剛出生的嬰兒,身體與思想都是純淨的。我們通過歷史可以發現,越是往古代的時間倒退,人的整體道德水平與物質生活環境的質量越好。而隨著時代往前推移,人就變得越來越自私,思想中積存的物質利益觀念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從而催生出越來越多為滿足慾望而出現的事物。而隨著人對自私慾望的追求越來越嚴重時,對神、佛、道傳下來的正統理念也越來越正念不足,所以每當世風日下,老人們總是在嘆息「人心不古」,就是人心不如當初了。古人也發現了這一點,所以歷史上人們一直在說「人心不古」,也一直在推崇尚古。

繪畫中的「古意」並不是刻意追求所能達到的,很多人學習古人的作品,研究他的技法本身,卻不知道古人當時的心境是什麼樣的?他的思想狀態是什麼樣的?也很少去了解古人當時所處的文化背景對當時人的影響,其實這些因素才是導致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原因。由於今天人受現代實證科學、無神論和進化論等觀念的影響,與古人探索生命的方式和路線不同,以致在精神層面的認知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古人把物質和精神作為一體去看待,認為天地人三才是統一於「道」的,萬物與人體都是上天賦予其靈性的,簡單的說就是什麼東西都是有生命的;而現代人則是把物質和精神割裂的看待,否認事物存在著人的肉眼看不見的性靈的存在。於是就出現了今天的人儘管臨習古畫的技術很好,可一旦當自己撇開古人的作品,自己去創作去表達時就會出現思維的斷層感,很難創作出類似古人作品的氣韻以及志趣表現,這是幾乎所有學習傳統中國畫的人都會有的同感。其實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導致的,而學習中,你又只是去學了古人作品的表面,而沒有能力體會古人所在的境界,更不了解古人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中的思想狀態,不明白是什麼導致古人的志趣與今人不同。所以要想真正了解古人及古人的繪畫,就要先了解古人的文化背景對古人產生的思想影響,了解古人的道德觀念、情感世界是什麼樣的?這樣才能真正了解古人繪畫的背後內涵。

還有就是受到西方藝術特點的影響,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內涵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與韻味,文化之間的融合也造成了中國畫的韻味不純。從造成這種原因的表象來說,我們現在學習中國畫的人,有很多一開始是從西方繪畫打的基礎,美院招收學生也是從考核西方繪畫方式來錄用的。那麼在這整個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接受的都是西方繪畫的表達方式與觀念,所以今天大多數學習中國畫的人,頭腦中都是西方繪畫的思維結構,用這種思維結構去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表達手法就會有一定難度。所以一創作中國畫的時候,就會受到西畫思維的干擾,作品就會參雜西畫思想觀念的東西,從而達不到純正的中國畫傳統意境與韻味,這也是造成創作傳統中國畫難度的原因之一。而從深層上說,是我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了解,往往只是對傳統文化的一點知識概念和對表面現象的認知,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的背後是什麼?它的中心是什麼?所以許多人也想弘揚傳統中國畫,以為只是在形式上學習與模仿古代經典作品就是在繼承和弘揚了,於是「筆墨至上」的說法也就這樣被當作真理一樣的頻頻強調。其實對傳統筆墨的學習只是繼承了一方面而已,中國畫除了它技巧表現形式的一面還有它所承載的精神內涵的一面,所以才成就其獨特的表達方式與韻味,兩者兼顧的修煉才能完整的體現中國傳統繪畫的風貌與意境。那麼在弘揚傳統繪畫的過程中,就需要畫家不僅要具備對傳統技法的掌握能力和較好的文化素養,還要有對自身心性和道德層面的修為,這樣才能正面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實現對傳統繪畫的繼承與弘揚。世間萬事,人心在其中無不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孟子云:「天地間,人為貴」。人貴就貴在有德,能夠順應天道,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依然堅守道德品行規範。而在繪畫藝術中,這種精神就反映在作品的立意和創作態度上,所以不能不重視個人內心層面的修為。

其實什麼是「古意」?也不是你用了古人的技法就代表是「古意」了,否則人們會問,你是說的哪個時代的「古意」?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志趣與風格特點,總體上都是使用筆墨這種一脈貫通的表達方式。可是哪個朝代能代替中國畫的「古意」呢?所以什麼是古意,不能僅從表面技法來看,也不是模仿古人的題材去畫點東西。它沒有那麼簡單,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畫同樣的畫面,也會因為出發點和心境的不同造成不同的意境。當然技法上也是含有「古意」的,但如果連表面技法看起來都是中西結合的產物,不純正,這本身就難以表達中國畫的「古意」,連門檻都沒進來。古人一直倡導的是人的道德境界,這是從我們文明的開始一直到現在都在強調的,從未被否定過。這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我們對待生命、承傳文化、修習禮義、遵守倫常的依據。哪怕在今天人們普遍道德境界不行了的社會中,也是正面強調道德價值的。自從有繪畫的歷史以來,就開始強調畫品與人品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在正統技法完備的情況下更是在倡導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繫。講求畫中立意要體現高尚美好的境界,下筆要有風骨,要能體現法度的精神,所以十分注重作畫者的內心修養。如果修養不夠,就很難有超凡脫俗的意境,作畫中的狀態也很難符合一定境界的要求,筆墨就難以煥發風骨與神采。所以如果我們今天在學習中國傳統繪畫的過程中,不能把自己的心性修為也放在其中,就很難達到真正的「意與古會」,以及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也就很難體會到精神與物質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它們是一性的,萬物皆有靈。只有在傳統道德觀念的基礎上習練古法,看待古人的作品,這樣才能夠建立起越來越純正的審美觀念與正統的技法修養,才能意與古會,才能具備真正辨識好壞的能力。因為並不是所有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是足夠好的,它也有很多不正的、不具備「古意」的作品流傳下來。受相生相剋的自然規律制約,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呈現對立性的,所以糟粕的東西也是自古就有,不見得流傳的時間長就是好的。甚至有些人和作品在歷史上享有盛名,但實際上可能是背離正統審美的,所以沒有足夠的見識和境界修養就很難辨別。

我們大多數人為何那麼偏愛唐宋那個時期的作品?為何覺的唐宋時期的作品代表著繪畫史上的巔峰?其實是因為唐宋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鼎盛的時期,特別是大唐文化。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中國的長安雲集了當時所有的修煉法門,包括基督教。當時唐朝對佛道及其它正統宗教信仰都有大力扶持,以至於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修煉高峰。我們知道,正統的信仰對人的道德境界影響是很大的,對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念都是有著巨大影響的,尤其是善惡有報的理念更是已經深入人心,這是使人能夠自我道德約束的最大保障。所以在當時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人們的道德品質普遍是很高的,民風淳樸。這種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與實踐會貫穿在各行各業之中,所以才造就了大唐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鼎盛與繁榮景象,各行各業傑出的人才層出不窮。每個時期,之所以人的言行不同就是受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思想道德影響造成的。所以在唐代繪畫中,我們能感受到那種金碧輝煌很正大的氣息,這是與大唐的國體氣象對應的。當時的繪畫作品大氣而意蘊純正,多以表現神佛的題材為主流,以宗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盛行。人們在這種環境下,敬天修德,所以整個社會才出現了大治的局面。但是安史之亂後,這種社會狀態開始發生轉變,成為整個中華文明從鼎盛開始慢慢滑落的開始。

到了宋代,繪畫的主流已不是直接表達神佛,而是以山水與花鳥題材作為表達對像,所以這一時期,山水與花鳥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當時的畫家也認為,「若論人物、佛道,今不及古;若論山水、花鳥,古不及今」。但這同時也暗示了繪畫核心思想的轉移。如果說直接表達神性的題材能夠成為繪畫主流,是對應著人的境界是超凡脫俗的,反映著人對超越人性的神性的追求,那麼當主流轉變為以山水花鳥題材為表達對像時,將意味著人追求的境界已經有所下降。儘管初期有很多山水大家,其作品中透著道家的「清淨」和佛家的「自在」,其實這也是在表達著神性,但是變得隱晦了,再往後面發展,基本只是寄「情」于山水了,這種境界是從神性到人情的轉變,所以說下降了。物質與精神是一體的,境界下降,作畫中的立意與技巧也會同步發生變化,「文人畫」的出現也恰在此時!他們推崇的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儘管這種階層精神也是取其道德性的,但是畢竟是帶有人的慾望的,比起完全無私的神佛慈悲的境界是差之甚遠的,世間萬物再美也比不過天國聖境的殊勝壯觀。當「文人畫」出現並加速發展時,中國畫的正統寫真的技法也開始加快沒落了。

所以什麼是真正的古意?什麼才是正統的中國畫?不同境界會產生不同的志趣,這是必然的!但只有充滿神性或道德的境界才是「古意」的,古意的一層意思就是最初的道德境界。而真正正統的中國畫就是充滿道德境界追求和對神性的頌揚的作品!境界越高越能打動人,越能啟發人最本質的善心。按照佛家的說法,眾生皆有佛性。那麼人性中的善就是源於佛性,這種善就能與佛性溝通,就能在溝通佛性的過程中昇華自己的境界,將人性中的惡逐漸磨礪和去除,直至最後只剩下佛性,達到更高尚神佛的境界!藝術的通神之處,也正在於此。

其實,一個人想要發生根本的變化也只有當一個人真正從內心上改變自己、昇華自己時才會發生質的轉變,而一切形式上的轉變在沒有內心真實變化的前提下都是虛假和不長久的,用道家的話說是「不真」的。人做的事都是在人的思想指導下去做的,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層次的智慧,境界越高智慧越大,能力上也同時在突破,這個道理是被廣泛接受的,所以一個畫家自我真正昇華的關鍵就是提高心性、提高道德品行觀念!而充滿正念美好的作品又能夠正面影響觀者的內心,如果畫家真的有志於中國傳統繪畫並能在自己內心上下功夫完善自我,以一顆純淨的心付與丹青,不但能提升自身,也能對整個社會造成正面積極的影響。這不就是所謂的「成教化、助人倫」的道德感召的作用嗎?

好作品第一眼打動人的不一定是技法本身。有些古典作品圖片很不清晰,可是當我們發現時,馬上就被吸引了,一定是第一感覺被它背後的氣韻信息所打動。那麼模糊的作品,怎麼會那麼快在一瞬間看出它的筆墨有多好?那是一種出於生命內在的本能反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真正的好作品一定都是用心完成的,這是超越筆墨本身的,他的創作意圖並不在顯示技巧上。畫家的境界越高,其作品穿透的時空距離就越長,以至於今天的習畫者千載之下猶在品味不絕。所以畫家如果只是停留在對技法與形式層面的探索追求上,而不在心性境界上下功夫,那所謂的「筆墨」就可能會成為你永遠的束縛!我們應該遵守這種形式約束的規矩本身,但不能被這種規矩的本身所限制。

所以學習古人,追求古意,就不能不了解古人的心境與中國的正統文化。那些古代的繪畫大家,比如吳道子、范寬、郭熙等人,無不是好道之人,在一定境界中,他們都有著對道的理悟,所以都能做到「傳神」的高妙境界,而又能體現出不同的自我風貌。而今天人思想的基點大多是站在排神的基礎上的,對宇宙的認識、對生命的認知、對世間萬物的理念和有神論信仰的古人就會產生巨大差距。自然也就很難悟到天地萬物皆有生命的真諦,無法做到像古人那樣從內心敬重天地山川、學習造化自然的精神,所以也就學不到古人的精髓。范寬師承李成及之前諸賢,之所以能有後來的成就,就是因為他悟到了這一點,重點不在於對古人筆墨形式上的追摹,而是去學習古人了解萬物的心態(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心)。如此才能夠真正的去做到傳神,因為他畫的是對自然、生命的理悟,而筆墨只是表達的工具。也就是說心性境界決定了這一切,學好畫不是怎麼埋頭苦練的問題而是如何用心體悟的問題,可惜現在的人已經不懂如何用心,失去了傳統文化理念的「心法」,也只能把「用心」當作一句口頭禪了,這才是真正的遺憾。

(待續)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藝術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