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筆談(二十五):羊祜緩帶輕裘

劉如


【正見網2019年01月07日】

【原文】

緩帶輕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將;葛巾野服,陶淵明真陸地神仙。

【字詞義解釋】

(1)緩帶:放寬衣帶。緩,寬鬆。帶,衣帶。
(2)輕裘:輕便的皮衣。輕,簡單方便。裘,皮衣。
(3)羊叔子:即羊祜,(音護,hu)字叔子。西晉人,為官清廉節儉。
(4)斯文:此指儒者或文人。
(5)葛巾:葛布做的頭巾。葛,植物名,莖皮纖維可紡織成布。
(6)野服:鄉居樸素的粗布衣服。野,民間。
(7)陶淵明:即陶潛。東晉人,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

【譯文參考】

羊祜不喜歡穿戎裝,即使在指揮大軍時依舊穿著輕便的皮衣,繫著寬鬆的衣帶,所以大家稱他為斯文主將;陶淵明辭官歸隱後,常戴葛布頭巾,穿農夫的粗布衣,恬然安適,有如陸上的神仙。

【讀書筆談】

這一課,以西晉開國元勛的大將軍羊祜和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為典範,講述他們高潔守志,不會被功名利祿所束縛或動搖的節操德行,跟前一課的勸誡孩子們向古代帝王學習,懂得以儉養德的主旨一致。只不過,這一次舉的是兩位出身名門的儒者,他們是古代讀書人完美形像的代表。氣質儒雅,才德兼備。

羊祜出身漢魏名門士族,祖輩歷代為官,母親蔡氏是漢代名儒蔡邕的女兒。家風以廉潔有德著稱於世,到了羊祜,德行更是比先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太原人郭奕讚嘆他是「當代的顏回」。能與孔子最為節儉,以苦為樂的弟子顏回並肩,可見他的仁德天下聞名。連當時的敵國東吳名將陸抗都敬佩他,兩人各為其主,都是荊州主將,一次陸抗病了,居然向羊祜求藥,不顧屬下怕對方下毒的勸誡,深信羊祜君子的為人,依然喝下羊祜送來的湯藥,面對羊祜因寬厚仁義感化眾多將士投降對方,陸抗不僅不妒恨,反而感服敬佩,內省自己更加注重信義。

羊祜待人仁德,並非用作沽名釣譽的手段,而是深明儒學的教導。做事只問是否符合仁義之道,不計自身得失。比如正始十年,司馬懿發動政變,大舉剪除曹爽集團,與曹爽有關的很多人遭到株連。而羊祜的岳父夏侯霸就是其中一人。他岳父為逃避殺戮,投降了蜀漢。岳父的親屬怕受牽連,大都與其家斷絕了關係,只有羊祜,毫不懼怕,安慰其家屬,體恤其親人,親近恩禮,反勝過以前。由於他彬彬有禮,謙恭忍讓,不居功自傲,待人公正,內心坦蕩,不計較名利得失,也從不為子孫置辦產業。所以不管是國君還是敵將,都十分敬重和信任他。

羊祜十二歲喪父,孝行哀思超過常禮。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謹。當母親和長兄相繼去世,羊祜拒絕應召為官,服喪守禮十多年,以道素自居,篤重樸實,是真正的儒者。

可見,他深得儒學教養的根本,以仁孝為本,才善用了一身的才華,獲得後世敬仰,功名不求自得。

學識淵博,舉止儒雅,能言善辯,還文武兼備,這些世人最為看重的外在才智,幾乎完美地集中到他的身上,所以世人多仰慕他的儒雅風度,其實他的這些氣質,是正氣主導才智的結果,他最值得人學習的,是仁孝,是廉潔公正,是踐行道義的精神。

至於陶淵明的人格,大家很熟悉,就不多說了。

【說故事時間】

位居宰相 清廉儉樸

張儉,遼聖宗統和十四年,舉進士第一。個性端正誠實,生活儉樸,穿的是粗布衣,吃飯只求填飽肚子,不講究色香味。有一年冬天,天氣嚴寒,他在便殿奏事,興宗見他穿的衣袍十分破舊,就密令身邊的侍衛,悄悄的用火夾在他的衣服上穿洞做記號。一年四季,張儉都穿著這件舊袍上朝,不曾換新。興宗十分的感動, 問張儉原因。張儉回答說:「這件袍子我已經穿了三十年了,現在還能穿,何必換新呢?」當時的人生活奢靡,不知節儉,張儉在相位二十餘年,注意清廉儉樸,以身作則,社會風氣因而逐漸改善。

宋朝名臣司馬光,為人正直,崇尚儉樸。他在〈訓儉示康〉一文中訓勉他的兒子司馬康,要以清白的家風相承。他認為儉素是一種美德,不要因為他人的恥笑而改變。司馬光在文章中列舉了歷史上許多「以儉立名」的故事,例如:春秋時魯國的季文子,當過三個君王的宰相,而他的妻妾不穿綾羅綢緞,他家的馬不吃粟米。

宋仁宗時的張文節,雖位居宰相,俸祿不少,但生活儉約,雖然別人譏笑他沽名釣譽,他也不在意。親友規勸他要稍微隨俗一些,張文節嘆氣說: 「我現在的薪俸,即使全家錦衣玉食,哪怕辦不到?只是從節儉到奢侈容易,從奢侈回到節儉很困難。我現在的薪俸哪能永久?生命哪能長存呢?一旦有了變化,家人已經習慣奢侈,不能立刻回到節儉,一定會失去生活依靠。倒不如不管我做不做官,活著或死了,家人的生活永遠保持不變呢?」

司馬光藉著這些名臣賢相的故事,訓誡兒子「儉素為修德的基礎」,不僅本身要身體力行,更要告誡後代子孫,讓他們知道前輩的風俗,代代相傳。

 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又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意思是說「因為儉約節制而犯過失的人,太少見了。」「讀書人立志求道,卻以穿粗布衣、吃粗飯菜為恥,就不值得與他談論正道了。」可見,真正的儒者,就必須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安貧樂道。僅僅善於文章和思辨,擁有才智,不是真正的儒者。一旦為官,最容易利用才智謀求權位,忘記儒者的根本志向——無私奉公,匡扶正義。所以,不斷傳承先人的德行,教育後人,最為重要。

(註:據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幼學瓊林》改編,增加筆談部分,以便理解課文內容)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