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瓊林》筆談(三十七):魯班的天命

劉如


【正見網2019年01月30日】

【原文】

公輸子削木鳶,飛天至三日而不下;張僧繇畫壁龍,點睛則雷電而飛騰。

【字詞義解釋】

  (1)公輸子:即魯班,春秋末年魯國人,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工匠。
(2)木鳶(yuān):木鵲。鳶,老鷹。
(3)張僧繇(yao):南朝梁代人。為著名畫家,善畫肖像及宗教故事,當時佛寺畫飾多出其手。
(4)點睛:畫眼睛。

【譯文參考】

公輸班削竹木製成老鷹,飛上天空三日都還沒有落下;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畫上眼睛之後,雷電交加,牆上的龍破壁而出,騰空飛上天。

【讀書筆談】

這一課,我們重點談談大家最熟悉的魯班。魯班被奉為中國「工匠的祖師」,他一生非常神奇,出生時滿室生香,群鶴雲集,晚年離世又以修道者白日飛升的方式得道成仙。他不僅做出的木鳶可以飛翔,載人升空,做出宛若真人的機器人駕車,留下木牛流馬的神技,還在歷朝歷代不斷看護後世弟子和工匠,到處都有他留下的神跡和傳說,因此被奉為「巧聖先師」,與孔子「至聖先師」一樣,整個亞洲到處都有他的廟宇,享用過祭拜孔子才有的最高等級的太牢貢品。

魯班與孔子  天命相輔相成

魯班生活在春秋末年與戰國初期,與孔子不僅同為魯國人,生活時代也大致相同。十五歲時,他拜孔子的門人子夏的學生端木為師,幾個月後即能融會貫通,於是他像孔子那樣到各國遊說,希望他們尊重周天子,放棄紛爭,同樣不成功,於是魯班歸隱泰山。隱居十三年,受到高人指點,悟到天命,得傳工匠技術,自此魯班潛心鑽研木石,證悟了很多的妙法、工具,傳授給弟子。

如果孔子周遊列國失敗後,悟到以教育的方式宣揚道德教化是自己的天命,那麼,魯班則走了另一條路。他以普天下百姓生活最需要的工藝技能傳承做人的「規矩」「準繩」,並以顯神跡、修道升天的方式啟悟後人天道的存在,讓世世代代民間百姓不斷使用他留下的技藝和工具的同時,祭拜他的同時,懂得敬天重德,不忘修道成神的最終歸路。也就是以技術造福百姓,以技術宣揚道德教化,走了與孔子相輔相成的另外一條路。

今天工匠使用的鋸子、刨子、鏟子、曲尺、規、矩、墨鬥,磨米用的石磨、商人用的算盤,軍事用的雲梯、戰船用的「鉤強」等等,都是魯班發明的。文革前的2500年來,凡有土木工程,建房動土,必先祭拜魯班,以求護佑和指點。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無不虔誠敬奉他為仙師。

宋朝聖母殿  魯班顯神跡

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聖母殿,殿高19米,整個殿宇富麗莊重、雄偉壯觀。但神奇的是,寬敞的殿內居然沒有一根柱子。

宋朝年間,朝廷下旨要在晉祠內修建聖母殿,殿內還要擺放43尊塑像。但是逼近朝廷限期,工匠們卻想不出解決的技術方案。突然有一天,一白髮蒼蒼的老人來到了工地上,擺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 左一搭,右一搭,最後竟搭起一座微型殿堂模型,而且殿內竟沒有一根柱子,原來老人巧妙地將整座殿宇的受力點放在四周的廊柱和檐柱上了。

工匠們一看,這正是他們要的聖母殿,回過神來找老人,已沒了蹤影。有人恍然大悟,這位老人正是魯班顯靈。為了紀念化身為老人指點匠人、救人危難的魯班,人們在離聖母殿不遠的地方建了一座魯班廟。

這樣的傳說各地都有,多的數不勝數。他的天命就是不斷讓人明白技術是神傳的,人類必須懂得敬天感恩。

【說故事時間】

工匠祖師--魯班

公輸子,姓公輸,名般。春秋末年魯國人。「般」和「班」同音,古時可通用,又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人們稱呼他為「魯班」。

據傳,魯班出生時祥鶴雲集,滿室生香。從小就展現敏銳的觀察力,喜歡動腦發明許多精巧有用的工具,被鄉裡的人譽為「巧童」。魯班一生鑽研木工技術,發明了許多工具,在建築、木工、機械方面貢獻良多,被後世尊為中國工匠的祖師。

有一天,魯班帶徒弟們上山伐木,途中,手掌不小心被野草割傷了。他摘下野草仔細觀察,發現草葉的邊緣長著許多小細齒,非常的鋒利。魯班受到啟發,做了一條帶有許多小細齒的長竹片,經過試驗,效果不錯,但竹片不耐磨,容易折斷、變鈍,魯班反覆試驗,最後用鐵片代替竹片,他和徒弟各拉一端,在樹幹上來來回回的拉著,不久就把樹鋸斷了。就這樣發明了鋸子。

工匠用來彈線畫直的「墨鬥」,是魯班的發明之一。他在做木工需要用墨鬥畫線時,都是請他的母親拉著線的一端,而他拉著另一端,才能在木材上畫線。後來魯班在線端設計了一個小彎鉤,把彎鉤鉤在木材的一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畫線的工作。彎鉤取代了母親的工作,後來的木匠就把這彎鉤稱做「班母」。 用來量直角的曲尺(又名角尺、魯班尺),也是魯班的發明。曲尺,縱長橫短,可以用來度量直角,平衡線及長短。至今仍是木工們廣泛使用的工具。

當魯班刨木材時,都需要他的妻子幫忙按扶,以免滑動,後來他發明用「橛子」頂住木料,一個人就可以刨好木材。後世的木匠把這短木頭做的「橛子」又稱為「班妻」。

魯班的工藝技術高超,根據史書上的記載,他曾削竹木製造了能飛行的「木鳶」,能在空中飛翔三天而不落地。此外,還製造了能自動行走的「木馬」,製作木馬的技術一直到漢代才失傳。還有,魯班鎖、石磨、雲梯等都是他的創造發明,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畫龍點睛--張僧繇

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善畫人物肖像及宗教故事,當時佛寺畫飾多出其手。他吸收了天竺繪畫的「凹凸花」技法,畫出的人物和佛像,有立體感,栩栩如生。

當時,梁武帝因為思念受封在外的皇子們,便命張僧繇為他們畫像,每個皇子都畫得傳神逼真,見畫像如見真人。

張僧繇曾畫過《天竺二胡僧圖》,後來因為戰亂的關係,畫中的二胡僧被拆散了。唐朝時,右常侍陸堅收藏了其中一個胡僧像。之後,陸堅病重,一夜,夢見一個胡僧告訴他:有一位離散多年的同伴,現在洛陽李家,希望陸堅能找到他,讓他們重新在一起,他們會用法力幫助他的。陸堅依胡僧之言,到了洛陽李家,果真有另一胡僧像,便買下了畫像。不久,陸堅的病就痊癒了。

而成語「畫龍點睛」的典故也與張僧繇的繪畫有關。根據《歷代名畫記》記載:有一年,張僧繇應金陵安樂寺住持之請,在佛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些龍畫得維妙維肖,令人讚嘆,但是卻沒有畫上眼睛。眾人不解,請求他把龍的眼睛點上去。張僧繇不肯,他說:眼睛是精神的所在,如果畫上眼睛,龍便有了生命,就會騰空飛走了。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一再要求給龍點睛。張僧繇只好拿起畫筆為其中的兩條龍點上眼睛。才一畫完,便雷電交加,兩條巨龍穿牆而出,駕雲彩飛上雲霄。未點睛的兩條龍,則仍留在壁上。

此後,「畫龍點睛」常用來比喻在繪畫、寫文章、說話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就能點明要旨,使全篇靈活傳神。

(註:據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幼學瓊林》改編,增加筆談部分,以便理解課文內容)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