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學《貞觀政要》筆談(32):孔子將聖王之道 傳給天下

劉如


【正見網2019年05月16日】

古人為父,最大的責任就是對子女言傳身教,古人為君,最大的責任,也必然是教導百姓重德行善,這是富家與興國的根本所在,是家國禍福,治亂興亡的源頭,小到個人的功名禍福,大至國家與天下的興亡,皆是如此,因此曾子才將孔子所傳的儒學,按自己的角度,總結出《大學》的要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先祖聖王的治世之道,經由孔子及其弟子,傳給了天下。

太宗完美實證《大學》  成為聖王

既然德行是興亡的根基,這就意味著,所有人,不管何種身份,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從修正自身開始,才能一步步懂得如何治家治國,此為曾子所說的「大學」。因此儒學,無論從個人如何求取功名,還是為政者如何安邦治國的哪個角度和層面來講述道理,其核心必然圍繞一個德字,孔子一生講孝道,講仁義,講的就是一個德字。因此,他很明確地留下了「為政以德」這句最為核心的帝王學的要訣。

為政以德,其實就是為人以德,這是古代從童蒙開始一直到帝王學的教育,都絕對不會更改的主題。只不過童蒙針對父母兄妹,長輩親族等關係,也就是針對孩子的視角進行最基礎的德育——孝親與兄友弟恭等人倫道德的啟蒙教導。

那麼輪到帝王,當然就是針對帝王治國面對的方方面面的政務,進行如何重德的教育。因此,我們才會看到,整本《貞觀政要》,從論君道開始,無論涉及到政體,禮儀,擇官,刑法,還是文史教育,統統都圍繞一個德字展開,君臣之間處理政務,商討國策,都以上古經書以及歷代史書記錄的君臣言行為準,判斷對錯,進行決策。原因在於,經就是儒家總結整理的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等五部經書,唐太宗下令大臣對五經進行謬誤的歸正,留下了《五經正義》),這些經書,主要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和教訓,是仁義忠孝等永遠不變的,經常要對照自己言行的做人的宗旨。我們看到,魏徵與唐太宗,經常引經據典,以上古聖王治國留下的經書為綱,為不變的理論根據,以歷代史書為證,講出後人的言行,違背經典與遵從經典做人和治國,所得到的截然相反的結果,前者敗亡,後者興盛。而唐太宗,正是在這樣的不斷的君臣引經據典的討論中,不斷修正自身,聽取諫言,以德為本,以法為輔,成就了史上孔子一直期待的最完美的盛世。

太宗以德為本,從修正自身入手,終於到達平天下的目標,很好地實踐《大學》的要義,成為聖王,見證了我國經由孔子傳承的教育,有多麼高明,足見儒學的經典,是源自上古聖王治國留下的經過千秋萬代實踐過來的,最完美系統的經典教材——經書為宗,歷史為證。

傳統教育  經書為綱  史書為證

這就是古代傳統教育,為何把孔子視為宗師,把五經和史書,視作永遠不變的必學教本的原因。孔子是整理和講解,開始系統總結和承傳這些經書和史書的宗師,讓後世子孫永遠不會割斷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道德根基,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來源有多麼神聖偉大而高貴,因此,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他非常明白自己的恩師孔子,一直在把先祖最核心的做人的教導,為政的要領,從各個角度,不斷進行講解,還留下了《春秋》微言大義的筆法,就是讓歷史成為做人重德的見證。

這個以褒貶做人是否有道義的筆法,成為後世正史的主題,後世歷史不僅記錄帝王言行(孔子以前的史書,包括《春秋》,都是主要記錄諸侯國國君或周天子的相關的言語或者行為事件,也就是說史書從一開始,是圍繞一國主政者開設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監督帝王的言行,讓帝王謹言慎行,不可為所欲為,因為每天說的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會被記錄下來,無論好壞善惡。帝王的言行是天下的表率,因此,這是對帝王最嚴格的管教,是我國歷史的來歷。),還記錄皇后、臣子以及民間各種人物,為他們立傳,只要能給後人以善惡的教訓,就會記錄,並進行忠奸好壞的評價。因此正史便發展成記述人物傳記為主的體例,記錄各種典型的善惡人物的一生得失,給人留下人生的教訓。同時成為儒生的必修教材。

帝王學是教育的源頭

這才是教育該有的面貌:人生教育。一切的技術教育,所謂的智育,必須以此為本。而教育,其實就是從古代帝王的教育發展而來,一國主政者,不知如何重德,便不知如何做才是帝王的本分和要責,也就不懂如何擇官,不知如何擇官,就會奸臣當道,民不聊生,最後王朝敗亡。主政者的道德素養最為重要,關係一國臣民的命運和國家的走向。

太宗正因為崇尚儒學,修正五經,明帝王要責,懂得修身成為天下臣民的表率,奸臣無法靠近,君臣同心,皆是治理範圍下的父母官,完成為君為官即是為父的責任,君臣言傳身教,全民重德,自覺守禮,罪犯罕見,這才成就了禮儀之邦的千古美名。

因此帝王學,就是以聖王素養為目標的學問,是道德治國的學問,從修身開始,明確自己的責任和要務,就是在教導好百姓如何做人的同時,進行富國富民的努力,為此就要選好賢良的、懂得重德愛民、敢為表率的官員為官,輔助自己同心同德,一同教導好百姓,看護好百姓。國家必然興旺太平。

這套教育,經由孔子的整理和承傳,完成向民間的普及,構成了以人格道德為本的教育傳統。因此,我們的文化,神聖高貴,因此我們不能忘記先祖,不能忘記歷史。忘記祖先的聖德,忘記歷史的根本功用,就會自甘墮落,背離道義,成為蔑視祖先的,無根的民族,道德迅速敗壞。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真義

我們作為華人,炎黃子孫,一定要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並非指如今狹隘的「重視喪事,懷念自己家族祖先,還要注意民德教導」的意思,這樣的解釋,把一句有邏輯的話,給斷開了。

其實曾子是說,要一生始終遵循做人的道義,至死也不能改變,這個道義規範,就是遠古聖人留下的,是永遠要追隨的,概括成一句話,就是對遠祖的教導,要奉行和追隨一生,直至最後。而後一句「民德歸厚」,就是告訴讀書人的儒生們,只有至死不變地敬奉先祖聖王,才能成為表率,歸正世風民俗,將國家和百姓的道德導正,此為讀書人的使命。前後兩句,是意思相關的,絕非分開單獨的話。就如我們講話一樣,曾子教導弟子,也絕對是有前後邏輯的。是很自然的,很容易明白的,只不過當時,他們講的話,是古時候的語言罷了。

可見一個民族,不能忘記祖先,不能忘記祖先的偉大和高貴,他們曾經是聖王,是宗師,是教育的開創者,是萬世師表,是先民智慧的來源,是做人的表率,因而自古讀書人懂得經國濟世,教導百姓才是讀書人的大志。

《貞觀政要》讓人明白,一個民族,只有信奉先祖,傳承和實踐先祖的經典,讓教育回歸正統,做人有了道德為宗旨,才會偉大強盛。主政者,各個領域的經營管理者,不可不明。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