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習」的意義的思考

心語


【正見網2021年09月05日】

人出生以後就要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與技能,懂事之後還要上小學中學大學的,以致更高,畢業後再到社會工作,在各行各業中還要不斷的學習。人學習的目的是不斷的往更高層次上發展。古人也說「學無止境」、「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所以總覺得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斷的學習。

大家都知道不斷的學習是為了生活更好,達到更高的生活水平、更高的社會地位,或在社會中為名為利的成為常人中的強者,或者不斷的充實自己。不斷的學習就是要不斷的向更高層次上發展,難道僅僅是為了常人中的這一切嗎? 更高層次上的東西僅僅是這些嗎?

如果從漢字的角度看待學習,回歸最初始的本義,發現別有一番內涵。學字,讀作jiào或xué,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使之覺悟,即《說文解字》所謂的「覺悟也」,對應讀音為jiào,讀作xué時原本專用於表示接受教育。即學字代表著接受教育從而達到覺悟。

習的本義要看習的正體字(繁體字)「 習」,習字下面是日,即「習」(習)字是由「羽」和「日」兩字組成的會意字,後來演變成由「羽」和「白」,其古字形一般認為象鳥在日光下飛行,另一說表示鳥在日光下練習飛行。也就是說在大白天鳥飛起來了或大白天練習飛行,最終目的是要飛起來。簡而言之是最終要達到「白日飛升」。 從習字古字形的演變來看,下邊的「日」訛變成了「白」(白字也包含了日),一對翅膀與白日的組合,它的字形確實也有一幅「白日飛升」之象。   

也就是說人學習的目的就是能夠達到覺悟像小鳥一樣飛天。人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學習,最終達到可以像鳥一樣飛起來的時候便是成功。我想這就是人學習的更高層的目的或者說是最終目的。這就是「更高的生活水平」。佛教中認為所有空間的人都可以起空飄起來,非常美妙也沒有苦,唯獨人類有這個身體飛不起來,而且人生活的這個空間很苦,還有生老病死的。但是人能不能起空飛起來呢 ?

在歷史上有人起空的記載,在各種宗教中也有記載人是可以起空的。比如說張三丰金殿飛升的故事、黃帝白日飛升乘龍回天等等。但是人為什麼能起空呢 ?在修煉界認為大周天一通,人就可以起空。而大周天就是真正的修煉了,就是真正的煉功了。

修煉人講精進(進),精進之進,走字旁與隹,走向隹,有越走越佳之意。漸入佳境,越來越美好。佳字有達到標準的人這一層含義,越走越佳,即達到不同層次標準的人。用道家的話講就是達到「真人」,達到這一步的時候,道家也叫「白日飛升」或「羽化飛天」。修煉人精進之進,走字旁與隹,走向隹,還有另一層意思,隹的古字形像鳥,本義也含有鳥的意思。走向隹有像鳥一樣的意思,什麼樣的呢?就是像鳥那樣的可以起空飛行。在日光下飛行——「白日飛升」。

在古代社會,人要向高處走獲取更好的生活水平和更高的社會地位,需要通過科舉考試,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學習,通過一層層的科舉考試,通過最後最難的一級考試後,便成為進(進)士,實現人生騰飛的願望。進士之進同樣也體現出了人不斷的學習最終走向達到象鳥一樣飛升的內涵。與修煉人講的精進之進的內涵是相貫通的。

所以在更高一個層面看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修煉得道,用道家的話講就是返本歸真,從佛家的角度來講就是覺悟圓滿。 在某種角度上看,人的學習其實是修煉的另一種形式的體現。

有些鳥類如大雁、天鵝、丹頂鶴在天上飛的時候,一會排成一字,一會排成人字。為什麼剛好是排一字與人字呢?那不正是表現「人」在天上飛嗎?而一字卻又有它特殊的涵義,與道有關係。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一代表著生命的初始狀態,道家講九九歸一。佛家講九九歸真。也許這些鳥類是要啟迪人類,人要返本歸真,才能飛天吧。

在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與鳥有關的高樓建築,如黃鶴樓、大雁塔、小雁塔、鸛雀樓。這些名樓的歷史確實也都是跟修煉有直接的關係。象大雁塔、小雁塔講的就是玄奘、義淨取經求法的故事,裡面存放著佛經,大家知道佛法是可以讓人圓滿登天的。說起黃鶴樓世人就會想起崔顥的那首名揚四海的詩《黃鶴樓》,裡面表達的鄉愁,我個人理解的是何處尋找名師得法得道而回歸天國之故鄉。說起鸛雀樓,就會讓人想起王之渙的那首名垂千古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裡面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表達的也是與修煉有關的內涵。玄奘、義淨是唐朝有名的和尚、譯經師,崔顥、王之渙是唐朝的著名的詩人,而唐朝是個修煉盛世。我想這些名樓的文化內涵也是意在提醒人向鳥看飛上天、返本歸真吧。

突然想起美國紐約有個大學叫「飛天大學 」,一聽就覺得這名字真好。給人感覺非常直觀簡單,學習的目的、上大學的目的直奔飛天去。當然了這裡只是講自己個人的感悟,飛天大學自然會有人家更深更豐富的內涵。我想啊,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許將來人類的學習課本的知識也會貫穿著人這一層的法理、貫穿著修煉內涵,貫穿著更高層上的學習的內涵在裡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