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01月30日】
劉禹錫的詩詞往往與眾不同又合乎情理。詩人一般都不喜歡秋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悲秋」。在劉禹錫的眼裡,秋天卻是另有一番滋味的。這首《秋詞二首•其一》全詩僅二十八個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此句直言自己的與眾不同,在詩人的眼裡,秋天與春天一樣的美好。古人長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是一個周期循環,確實是各有各的作用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沒有秋天,那麼春天的種、夏天的長就失去了意義。當然秋天葉子開始凋落,百花開始破敗,生命開始失去生機,有悲傷的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詩人為什麼會悲秋呢?其實是在「悲己」。因為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已步入中年,雖然身居高位卻已步入生命的秋天,身體開始衰老,自然會有悲傷之感。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此句用鶴入雲霄來發揮自己的心情是有深意的。中國人有「松鶴延年」來比喻鶴的,有些神仙的座騎也是鶴。當然要想長壽或者成仙,都是與修煉有關的,很多的詩人都是居士,在家修行之人。相信詩人也不例外。
很多的名人,在年輕時都是有抱負的,要有一番作為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卻發現「神馬都是浮雲」,一切如過眼雲煙般轉瞬即逝,即使如王安石一樣坐上相位。到後來也走上了隱居之路。
很多的名人都是在中年(人生的秋天)走上隱居或者修道之路的,當功成名就之時,才發現即使身家百萬也逃脫不了生老病死。
劉禹錫看問題角度不同,對秋天的理解不同。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作用,同樣不同的年齡做不同的事情,年輕時一腔熱血,有抱負是正常的。但是,人到中年,也不要獨自悲傷,像劉禹錫一樣,看透人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走上修煉之路,豈非幸事。
四季之秋,是豐收的季節;人生之秋,是成熟的時節,也是再昇華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