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02月13日】
時下,人們普遍覺得年味淡了。對年的期待,已成過往。在人們心目中,年儼然演變成一個特別的時間節點符號,成為人們忙碌一年能夠放鬆幾天的休息日,和改善膳食的美食日了。
有人簡單的把年味的淡化歸結為生活條件的改善,這是膚淺的認識。當我們稍稍回顧一下老輩人的過年記憶,我們會很容易的發現,曾經的年味的濃郁裡,飽含著濃濃的親情,團圓和美好;飽含著人們對天地神靈對祖先的感恩和敬畏;蘊藏著對未來的美好期許等等,人們年年過年,年年愛過年。
中國各地年俗之繁多,足見前人對這一節日之重視和用心。民謠中說:「二十四,掃屋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至今我還耳熟能詳。繁多的美食製作,可不是單單為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而沿襲的食俗,這一切皆指向年三十對諸神及祖先的供養,數日的勞作不過是為三十夜的重大禮儀所作的鋪墊,那才是年俗的深意啊!
小時候,在北方的鄉下老家,三十要張貼春聯、福字,掛紅燈籠,一派喜氣,隆重而熱鬧。
三十晚上要接財神,儀式莊重喜慶。一家裡,一定要壯年男主人攜著小輩數人浩浩蕩蕩迎出老遠,以表誠心。路上眾人皆緘默不語,須走很遠的地方,焚香燒紙放鞭炮,然後對空大聲喊:「請財神回家過年!」孩子們也跟著喊,之後快速往回走,並於途中拾一石頭或一棵樹枝帶回,一進門就喊道:「財神到家了!」 把石頭或樹枝放到屋子正堂財神或供祖先的宗譜之下,象徵財寶,然後,依次點燃香紙叩拜,由門外的天地拜起,直到堂內的佛、菩薩,財神,灶王,最後是拜祖先,拜長輩。
由老人開始,叩拜諸神和祖先,晚輩跟在老人後叩拜,再給老人拜年,拜完諸神和祖先,老人給拜年的晚輩壓腰錢(紅包)。最後,燃放鞭炮,驅妖鎮邪,迎接新年,吃年夜飯,至此,過年的儀式達到高潮。
一家人或玩撲克,或圍著老人聽故事,老人多講些與年相關的神話,講祖上的歷史。親情的凝聚,家道的承傳,對天地神靈的敬仰,寓於其中。整夜無眠,讓人幸福,令人嚮往。
想想現在的年,完全蛻變為吃喝玩樂,人們吃倦了,喝夠了,玩膩了,樂疲了。沒有鞭炮聲,沒有隆重的儀式感,人人捧著手機,當然春晚也不屑一顧,說太虛假、噁心。幸福嗎?卻又感到莫名的失落。
年俗是一次重大的生命慶典。「辭舊迎新」,這是一個雙重意義的節日。抖落霉運,振作精神,迎接美好,和昨日乾杯。這是豪情萬丈的時刻,是生命蛻變的當口。當我們說年味淡了,其實是過年的傳統被中共閹割了,年的神性沒了,年的靈魂就沒了,怎麼會有年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