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歲時(五)

紫穹


【正見網2022年02月28日】

【原文】

東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於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於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西方之神曰蓐收,當兌而司秋,庚辛屬金,金則旺於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北方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屬水,水則旺於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中央戊己屬土,其色黃,故中央帝曰黃帝。

【注釋】

太皞(hào):也作「太昊」,傳說中的古帝伏羲。太皞以木德王天下,故配東方,為司春之神。

祝融:火神,南方之神,司夏之神,上古帝名,後常被用作古代夏官(同兵部)的官名。

蓐(rù)收:傳說中的西方神明,司秋。後為秋官(同刑部)之名。

玄冥(xuán míng):水神,司冬之神,也是北方之神。

乘震、居離、當兌、乘坎:震、離、兌、坎,是八卦之名,也代表東南西北的方位。東方居震卦之位,南方居離卦,西方是兌卦,北方則為坎卦。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之名。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屬性。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譯文】 

掌管東方的神稱作太皞,乘震卦之位而司春令,天干為甲乙,五行屬木而木旺於春,色青,故又名青帝;掌管南方的神稱作祝融,居離卦之位而司夏令,天干為丙丁,五行屬火而火旺於夏,色赤,故又稱為赤帝;掌管西方的神稱作蓐收,當兌卦之位而司秋令,天干為庚辛,五行屬金而金旺於秋,色白,故又稱為白帝;掌管北方的神稱玄冥,乘坎卦之位而司冬令,天干屬於壬癸,五行屬水而水旺於冬,色黑,故又稱為黑帝;中央五行屬土,天干為戊己,土旺於四時,色黃,所以中央歸黃帝當權。

【點評】

這段關於神明主宰季節方位並與八卦五行聯繫在一起的內容,很多人以為只是一種古人神化的想像和無關緊要的概念,這是錯誤的認識,這也就是造成現代人即使每個字都認識,卻無法看懂古書的一個關鍵原因。

中醫治病調宇宙

其實這段話非常關鍵,陰陽五行化生萬事萬物(他們本身就是神),天人合一,這是古人認識宇宙、生命的一個最為基本的思維方式。因此古人教育孩子,從小就要把這套思維教給孩子,否則,所有的文化都無法理解。

我們舉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乾隆皇帝的御醫「黃元御」論述醫理的例子。他在自己著述的《四聖心源》中有這樣一段論述消渴症(當然現代醫學認為是糖尿病)的原話:「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相為表裡。風木之性,專欲疏泄,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強欲疏泄,則相火失其蟄藏……足少陽逆於胸膈,故上病消渴。」

沒學過中醫的,看到這段話,又是陰、陽,又是風,又是火,又是木,又是土的,可能會一頭霧水,根本理解不了這樣的病理。其實並非文字不認識,而是基本思維方式,宇宙觀的不同造成的。

這段話是說,消渴,是肝系統出問題造成的病。足厥陰是肝經經絡的名稱,經絡是人體氣的能量的通道,肝經自然是肝功能運作的動力。所以,中醫治病調病,都重在調理人體各臟腑的經絡。經絡分陰陽,肝經叫足厥陰肝經,屬於陰經中陰氣最少的。肝五行屬木,其經氣能量比作天氣,跟大自然的春氣的風木的性質一致,所以又叫厥陰風木。肝經與膽經的少陽經互為表裡,膽經五行之氣內含相火,區別於心經的君火,所以叫相火,輔佐之義。肝既有風木的五行能量屬性,必然其職能就是主管人體氣機的疏泄,跟人眼看到的樹木的調達向上,舒展的性情,本質上一致。脾經之氣屬土氣,氣機本該上走,如果濕氣太重反而下陷,肝木(天干為乙,所以叫乙木)失去紮根的脾土的供養,就會受到遏制,但其本性就是要疏通調達的,於是強行疏泄,致使足少陽膽經的相火無法入腎藏伏,因膽經之氣本應該往下走,相火之氣會從頭往下注於腎部藏在腎裡。一旦膽經氣機逆行,相火的能量之氣就會停在胸膈,所以上邊就出問題了,火氣耗傷津液就會出現消渴症狀。

大家看看,中醫對病理的認識,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貫穿陰陽五行的認識。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的典型運用。把人體看成小宇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如同看自然界的氣象變化一樣。所以治病就是治宇宙,就是通過經絡的能量氣機的流轉循環的生化機制,來調整人體的陰陽五行的能量的平衡,使得人體氣機恢復正常。看病看的是氣機氣象的變化,扶正它,自然病就會好轉。

五行就是神

不僅中醫,其他學問也都如此。中國古代文化認為人體,宇宙,生命,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運化的根本原理都是一樣的。不管方位、季節、色彩、天文地理還是易經八卦與治國用兵,皆是來源於道家修道的文化。而且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信神是一切古文化的本源、核心。因此,本期內容的每句話都以神開頭。四季加長夏,四方加中央對應五行,都根本上屬於不同的神在主宰。

因此,五行就是神,化為方位、化為季節或者色彩、卦位時,也就叫成其他的名字了,所以大家如果不理解這個文化特質,就會被古書中出現的各種神的名稱所困惑。

比如舉個例子,東方太皞在不同的古書,名稱可能不同,一會是東方之神,一會又變成春天之神,再來又可能是風神或木神,其實都是不同角度的叫法。指的就是這類天神,不用糾結於是否是同一個神。他會代表一類事物,五行性質不變。萬變不離其宗,就是五行之神的變化和體現。只不過不同朝代,神來到人間身份會變,顯現會不同,人類看到的具象和名稱也就不同罷了。所以,古代官職以四季命名,治國之道,都是神傳的,比如夏官主管兵部,應火熱之象,秋官主管刑部,應金氣肅殺之象,古人秋季才對犯人行刑,順天而行。天人合一。

所以,研究中國的任何學問,不能離開這個天人合一,陰陽五行運化的宇宙觀,更不能失去信神的角度,這是根本。失去這個最本質的思維和認識,就會將陰陽五行當作現代哲學的概念來理解,根本無法看懂古代經典,更不可能看到、掌握和運用其神奇的智慧。學中醫的,更是如此。失去古人的思維,根本無法用藥。以西醫醫理用中藥,必然得到西醫的效果。這是層次境界決定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