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能可貴的「千裡送鵝毛」

心蓮


【正見網2022年11月11日】

據清朝《沔陽州志》記載,唐朝貞觀年間,白子國王派使臣緬伯高為太宗皇帝進獻國寶白天鵝。跋涉途中緬伯高被沔陽湖美景吸引,在暢飲甘甜湖水之時,忽聽白天鵝在籠中鳴叫。於是他把竹籠提到湖邊,但見天鵝仍啼鳴不飲,便心生惻隱,將其放出籠飲水。

誰知通曉人性的白天鵝竟在與緬伯高嬉戲間,忽然振翅高飛,慌忙間,緬伯高只抓得了白天鵝翅膀末梢的幾根羽毛,天鵝飛走了。

進退兩難的緬伯高不禁大哭。他左思右想,最後決定信守承諾,繼續北行入京面見皇帝。又是一路跋涉,緬伯高帶著鵝毛和一些珍寶終於來到長安城,在皇宮外遞上了國書。唐太宗親自接見了這位遠方使者,緬伯高恭敬的向唐太宗呈上貢品。唐太宗見貢品只是一隻精緻的錦緞小包,打開一看裡面竟然只有幾根白色的羽毛,錦緞上還有一首小詩。「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遠遙。沔陽湖失寶。倒地哭號號。上覆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裡送鵝毛。」

唐太宗覺得非常詫異,不禁詢問到底發生了什麼?於是,緬伯高就開始講述他千裡送鵝毛的始末。聽完事情原委,唐太宗非但沒有怪罪,反而連聲贊道:「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啊!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啊!」並把其當做貴重的禮品誠懇收下,還下令重賞緬伯高。皇帝的讚賞很快讓緬伯高千裡送鵝毛的事情成為佳話並流傳至今。

第一次在「新唐人」電視上欣賞到這則成語故事的原貌感觸頗多。從緬伯高呈給皇帝的詩句可見他的忠誠老實,率性質樸。遠途跋涉既深知使命又恪守承諾。當在沔陽湖天性使然意外失寶後,進退兩難時,仍能尊禮守信選擇本心氣節繼續北上實屬不易。面對如此高規格重大外交,作為使臣又是第一次出使卻出了這麼大的意外,人是很難不出於本能自保,逃避掩飾的。然而也正是緬伯高的純真本性,使其克服了自心的不安並打動了太宗皇帝。唐太宗接連讚嘆的難能可貴,也正是緬伯高道德的操守和本心的純淨,並不是單指表面的路途遙遠。而太宗皇帝既威嚴可信,又沒有帝王的架子,不以表象判斷好壞,而更看重人的內在德行。所以後來京城百姓把「千裡送鵝毛」傳為佳話,也正是因為感受到了大唐天子慈悲聖德的感召力。

後來與朋友分享這段史料時,在大陸網站上看到了失去其原有內涵,甚至大相逕庭的篡改版本。其中一篇與原版對比明顯。原文為「有一個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隻稀有的飛禽——天鵝,便派一位名叫緬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進貢。緬伯高抱著天鵝,走到潘陽湖邊時,忽然覺得應該停下來給天鵝洗個澡,就小心翼翼地將天鵝放入水中。不料,天鵝卻振翅飛走了,只掉下—根鵝毛。緬伯高沒有辦法去捉,只好拿著這根鵝毛面見皇帝。他害怕皇帝處罰自己,就編了一首順口溜,大意是這樣的:『我來向您朝貢,經過了萬水千山,可到了潘陽湖時天鵝飛走了;我悲痛欲絕,今天上復天子,請您饒了緬伯高。再說,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皇帝聽後,饒了緬伯高。」

這不禁讓人嘆息,難怪如今的「千裡送鵝毛」被很多人戲稱為「窮人的專屬語言」。可見當一段文化失去其內涵,只剩表面時,是無法被後世讀懂的。

其實最初的「禮」是履行敬拜活動之意,是指用來敬神致福的儀式。神如何賜福給人,就看人本心是否純正,顯然不是現代一些人理解的物與物之間的交換利用和虛偽的感情欺騙。真正的傳統文化是神傳給人用以返本歸真的神傳文化,人們在敬天知命的生命歷程中會提升自己,真正走向美好,這正是神用文化賜福人類的本意。

可當人們生活在攀附爭鬥的叢林法則中時,就不會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又如何期待福份的降臨呢?可見民族文化的精髓對後世影響之深,僅從一則成語故事便可見一斑。沉思間不禁讓人感慨,在如此物慾橫流的濁世中能收看到純正的傳統文化是多麼難能可貴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