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

纖纖


【正見網2023年04月06日】

清代詩人鄭板橋,以畫竹而聞名。而他的人生似乎就像是自己的作品一樣,含蓄而又高雅。這首《題半盆蘭蕊圖》僅僅十六個字:「盆畫半藏,蘭畫半含。不求發泄,不畏凋殘。 」

「盆畫半藏,蘭畫半含。」畫家畫盆往往都是喜歡畫半藏的,畫一半而藏一半,會留給人充分的想像空間。因為這樣才更有意境,因為觀畫者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特別是中國的古畫,都是講究意境的。這意境的本身是有目的的。而畫蘭花喜歡畫半含狀,也就是還沒有開盡之意。作為繪畫的技巧,大部分畫家都是明白的,很多懂得欣賞的人也是知道的。這種藝術技巧,就像是一種技藝的承傳。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不求發泄,不畏凋殘。」這句其實才是詩人對藝術技藝的真正領悟。作為一種技藝來講,是神傳給人的。因此內涵也要符合神給人定的標準。藝術是要傳達美好的,而不是自己情緒的發泄(滿盆有發泄之意)、藝術也不會隨著年齡而衰老。這也是在告訴人神都是年輕態的,神界才是美好的。

藝術的內涵,其實也是神教化人的一種方式。人們在欣賞畫作時,也會被其所感化。通過藝術的這種形式,來影響人。神將自己對人的要求傳給畫家,畫家再通過畫作的形式傳給人。比如剛才提到的畫半盆而提高人們想像力的問題,想像力也是在告訴人不要執著於我們這個空間的一切,另外空間(神生活的地方)才是美好的。一切都是有目的而為的。

而今天很多的藝術家,是充滿魔性的,傳達給人的就是魔的東西,也會把人拖向地獄的。選擇什麼樣的藝術,其實也是在選擇自己什麼樣的未來。

選擇傳統的文化,其實就是在選擇信神,給自己一個美好的未來。而今天的科技本身是反神的,過度的依賴也會把自己拖入魔鬼之地的。

鄭板橋的作品之所以被世代承傳,是因為那是在傳達神的意旨,背後是有神的因素存在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