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4年11月30日】
古代有一個人,人們稱他魯公。一日魯公想修建一個園子,想要鑿一個池子。
他的父親說:「挖出來的土沒有地方放。」魯公於是停下來了。有人又說:「土可以堆成山。」魯公認為意見不錯,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又說:「你就不怕年齡小的子女跌倒嗎?」魯公又停下來了。又有人說:「如果你修條小路通到園子裡,設個柵欄圍著它,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魯公聽從了他的話,又想按照這個人的辦法做。家裡又有人阻止他說:「園子修好了,必定要添僕人。」魯公猶豫不決,事情就擱置了下來。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做事情要有主見,有自己的目地。當別人告訴我們事情的危害時,要同自己的初衷目地去做比較。而不是聽從別人的觀點做牆頭草。
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證實法。按照這個原則去做事才是對的。看上去沒有路,我們真正去走了,會發現路是存在的。就像是陸游在詩中說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往往可能就藏在不可能的背後。這也是在考驗一個人的耐力和恆心。
師尊在經文《二零一八年新唐人與大紀元法會》中告訴我們「理念、文化、新聞,不管怎麼樣吧,這些東西我們都要以那個普世價值來衡量它的好壞、對錯。當然了,你們在風風雨雨中走過了這麼多年,你們建立這個媒體的出發點也是為了救度眾生、揭露邪惡。這個初衷就是這樣的,你們的目地也是這個,是不能改變的。那既然是這樣哪,你們就一定要遵照這個方向走。」
寓言的主角其實是要告訴我們,做事要有一個目地原則。那樣才能不被外界影響。大法弟子做任何事都要把救度眾生和個人提高放在第一位。才能不受今天社會的風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