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9月30日】
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篇》)大意是君子就怕死後沒有好的名聲被人稱頌。
我們的先人非常重視後世對自己的評價,所謂「諡號」就是帝王或士大夫死後後人根據他的行為對他做出的評價。在位時以德施政、造福於民的君主或士大夫死後會得到「文」、「桓」等諡號,如周文王、春秋時的晉文公、明代的王文成、清代的曾文正;在位時荒淫無道、殘民以逞的則會得到「厲」、「幽」、「靈」等諡號,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周厲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
《春秋左傳》記載,魯文公元年,楚成王想廢掉太子商臣,商臣率領東宮守衛包圍了成王宮殿。成王上吊自殺。楚國人給成王加諡號「靈」,成王雖死也不瞑目;把諡號改為「成」,他才合上了眼睛。
《論語・公冶長篇》記載,子貢問孔子道:「孔文子的諡號為甚麼叫『文』呢?」孔子回答說:「他聰明好學,不恥下問,因此稱他為『文』。」古代諡法稱「文」是很難的,根據諡法解的記載,稱「文」的有幾種情況:經天緯地、道德博聞、勤學好問、慈惠受民、愍民惠禮、賜民爵位等六種。
孔子給後人留下的是做人的道理。做為人,名聲與道德是直接關聯的。一個人道德高尚,自然聲名遠揚,萬古流芳。反之,則會留下千古的罵名。人如果不在乎自己的名聲,更容易逆天叛道,為所欲為。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平定六國後,下達制書說:「朕聽說上古的時候,有號而沒有諡;中古時有號,死後又按照他的行為給他立諡。這樣一來,就是兒子評論父親,臣子評論君子了,朕不同意這種做法。從今以後,廢除諡號。朕稱始皇帝,後世按數字排列,從二世、三世直到萬世,讓它傳遞無盡。」秦始皇取消諡號,不讓後人評價自己,即不在乎上天的懲戒,也不在意後人的評價。他暴虐無道,不講仁慈、恩惠與道義,結果二世而亡。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在世時道德敗壞、做惡太多或者不能順天意而行者,自然得不到後人好的評價。其實這樣的生命也不會有好的歸宿,因為生命是輪迴不止的。
今天,宇宙在正法,天體在重組,每個生命都在從新擺放著自己的位置。人間天象則是為禍人間達一個世紀之久的中共邪黨即將被眾神解體。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人的一念決定著自己未來生命的走向。作為惡黨的黨魁,能夠象戈巴契夫那樣順應天意與民心,解體共產邪靈,將名傳千古,為後世景仰。如果為了一己私利逆天意而行,甚於為了維護邪惡的統治對民眾施暴,粉飾太平,將象秦始皇那樣受到後人永遠的唾棄。
在今天洶湧澎湃的「三退」大潮中,在道義上擯棄邪黨,退出邪黨各種組織的人,他們不僅為自己選擇了光明的未來,也會留得美名在人間。後人會永遠記住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為解體中共、為中華民族的重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而那些為蠅頭小利一意孤行追隨惡黨,喪盡天良的人,不僅僅將做惡黨的陪葬,也會象迫害忠良的秦檜那樣留下千古的罵名。
明代的于謙為了「留得清白在人間」,不惜粉身碎骨,捨生取義。今天,只要你選擇了正義與良知,輕鬆的「三退」,就可留得美名在人間,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