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8月28日】
在浙江新昌縣城西南2.5公裡處、風景幽奇的南明山(古稱「石城山」)上,坐落著一座禪寺:大佛寺。顧名思義,大佛寺中有號稱江南第一石佛的「彌勒大佛像」。
堪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石窟中大佛雕像相媲美的彌勒大佛像,開鑿於南北朝齊梁年間(486――516年),歷經30多年才完工。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佛頭高4.87米,耳長2.7米,兩膝相距10.6米。這尊佛像整體氣勢宏偉,莊嚴超凡;其面容端莊慈祥,鼻樑高聳,眉眼細長,方頤薄唇,兩耳垂肩。他身著袈裟,中胸袒露,衣服的褶皺自然流暢。可見,當時的工匠不僅技藝非凡,而且象親眼所見一般,將彌勒佛的形像刻畫的栩栩如生。當人們仰視大佛時,不但毫無比例失調之感,而且無論從哪一角度仰視,均有與佛目光相接之感,這是因為工匠巧妙的用鑿成的深穴來代替眼珠所致。
最早來到南明山上修行的和尚是東晉的僧人曇光。他在東晉永和(345――356年)初年,雲遊至此,遂決意在此山洞中修行,並建造了寺院,稱為「隱岳寺」。南齊永明年間(483――493年),僧人僧護來此修行,開始雕刻佛像。此後,在僧人僧淑、僧祜的努力下,最終完成了石彌勒佛坐像的雕刻。南朝梁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為之作了兩千二百字的《梁建安王造石城山石佛像碑記》,讚譽這座石彌勒像是「不世之寶,無等之業」。
唐會昌五年(845年),隱岳寺建瑞像閣三層。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寺院被焚毀。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賜錢八千萬,恢復建造了彌勒寶閣三層及殿宇300間,賜寺名為「瑞像寺」。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寺名更為「寶相寺」。 明朝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毗戶閣,改寺名為「毗戶閣」。明朝末年,寺院再次遇劫,殿堂均被焚毀,只剩下十丈金身的石彌勒佛像。清朝末年,重建五層高閣,重裝大佛及羅漢像。1925年,寺名更改為「大佛寺」。
如今的大佛寺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西方殿、大雄寶殿、大佛殿、地藏殿、藏經樓、隱鶴樓等,還有千佛院、智者法塔等建築,此外還有朱子題字、隱岳洞、無量橋、放生池、龜化石、回音殿、古銀杏、解開岩、七寸頭、月峽等名勝。
「千佛院」又稱「千佛岩」,在大佛寺西北一裡外,是一個天然溶洞。內有南齊永明三年(485年)開鑿的1040尊佛像,是中國早期南方石窟藝術的珍寶,造像更具有華夏文化的特點。
「解開岩「是一塊中裂如鋸開的磬石。傳說是兩位神仙化成孩童,用茅草鋸開岩石,用以鼓勵僧俗要持之以恆的雕鑿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