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10月05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閔子侍側,怔怔(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子貢,侃侃(3)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4)然(5)。」 (《論語・先進第十一》)
【注釋】
(1) 怔怔:音「銀」,和顏悅色的樣子。
(2) 行行:音「沆」,剛強的樣子。
(3) 侃侃:音「砍」,和樂的樣子。
(4) 不得其死:不得盡享天年而善終,可能死於非命。子路為衛國大夫孔悝的家臣,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內亂,孔悝被劫持,子路趕往京城救難,於城外遇衛國大夫高柴逃出,高柴勸子路勿進城,子路說:「我拿孔悝的俸祿,就應該去救難。」進城後被殺。
(5) 然:用於句末,表示肯定、斷定的語氣詞。
【語譯】
閔子騫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顏悅色的樣子;子路是一副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則是和樂的樣子。孔子歡喜。然後孔子說:「像仲由這樣,只怕會不得善終啊!」
【研析】
追本溯源,不難發覺,人的思想意識起的一思一念,在支配著人的言行,而思想意識、大腦又是誰來主宰呢?是不是人們所說的元神、道德、心性之類的,所以道德、心性修養很好的人,他的元神就很堅強,就會活得明明白白,顯得清醒理智,表現在言行上,透露的都是這個人的道德、心性水平、元神的特質;相反地,不注重修養,元神的特質、道德是不是就像烏雲蔽日,表現不出來呢?
我們察言觀色、感受覺知,可以把對方摹寫得有聲有色,但是對方的神態、神采、韻味、精神、秉性、心態等,就只能意會,難以言表了。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這種發自內在本質的心性、道德內涵,這和這個人的未來命運有沒有關係呢?如果心性偏離了正道,言行是不是就偏得更多了,言行的後果是不是構成了自己的命運,但那都是自己心性不正造成的。平時修養心性可以深入觀察人們的言行舉止,把握住這些透露出來的訊息,返觀內視,以不變不動的道德標準衡量,時時修正心性,在日常生活中領悟所學和實踐證實所悟所學,這是不是一生的功課?
孔子對於學生的言行舉止,以及從中透露出的神情、心態、思想的觀察,可能是因為心中有道,所以往往相當準確,而能給予學生糾偏的參考,不管是神情,例:「子路,行行如也」;或者是性格,例:「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汀?(《論語・先進》)(注釋:魯,遲鈍。辟,偏激。?停?簟把欏保?趁А?,注重的不單單是言行方面的考察,而中庸之道就是糾偏的準則。
【延伸思考】
1、人的命運各不同,其實人的內心深處都明白因果報應、善惡必報的道理,可是許多人還是止不住言行的犯錯,而這種罪過是覆水難收的,因此內心深處不免為這不遠的將來,將有的惡報而長戚戚。顏淵不貳過,孔子稱讚他,子路魯莽剛強,孔子擔心他會「不得其死」。人想要珍惜自己、潔身自好,掌握自己的命運,是不是應該好學、勤於修養心性呢?孔子感嘆「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論語・雍也》) 意思是:為甚麼人們不行孔子指出的正道呢?想想看:為甚麼許多人都認為正道好、應該照著做,卻不去做呢?什麼障礙呢?
2、世界上流傳許多精準的預言,這種預言往往語帶玄機而不直說。為甚麼這些預言可以料事如神,甚至細節也沒遺漏,我們現在的科學能做到這一點嗎?先知們留給人們預言的用意是什麼呢?不信神、不相信有因果報應的人會不會相信預言呢?
【歷史故事】
現在有許多人不相信因果報應。有人說:「因果在哪兒啊?我怎麼沒有看見啊?我看那些壞人活得比好人還自在呢!」關於因果確實也是一個很難一下子說清的問題,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迷的世界,未知的東西太多太多;但是只要我們用道德良知去看問題的話,還是可以看得到一些的,比如讀讀《史記・李斯列傳》就可以看到因果的存在。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荀子的學生,後來到了秦國,做了秦相國呂不韋的捨人;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郎官。這樣李斯就有遊說秦王的機會,秦王也很賞識他,就任命他為長史,聽從了他的計謀,暗中派遣謀士帶著金玉珍寶去各國活動,對各國的精英或收買或離間或殺害。李斯的這些招很有用,於是秦王又升他為客卿。在秦統一天下當中,李斯的功勞可是不小的,於是他後來就做了丞相。
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設宴招待群臣,博士僕射周青臣等人稱頌秦始皇的武威盛德,博士淳于越勸諫秦始皇仍然採取周代的分封制以求長治久安,李斯否定分封制並教唆秦始皇:把人們收藏的《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都一概焚燒,命令下達三十天之後,若還有不服從者,處以酷刑。李斯所用的一套都是說客的伎倆,於是秦始皇被說動了,下令焚書。繼而又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殺於咸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
這樣一來,表面上看人們已無法用古代之事來批評秦的暴政了,秦始皇李斯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可是僅僅過了4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就起義了。他們為甚麼起義?很簡單,秦的統治太殘暴了。本來它的統一手段就是以殘暴而著稱的,再加上焚書坑儒這件事,那無異於火上澆油,社會矛盾一下超過了極限。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都來了,秦朝眼看就要完了。
又過了一年,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被趙高所害,距其教唆秦始皇焚書的時間只有5年。李斯在監獄受盡了折磨,出獄受刑時,回頭對小兒子說:「再也不會有我們牽著黃狗一同出東門去打獵的好事兒了!」父子二人只有相對痛哭而已。最終被腰斬,並被滅了三族。這不就是惡報嗎?當年教唆暴君的時候想到過有今日嗎?
太史公說:「李斯知道儒家六藝的要旨,卻不致力於政治清明,來彌補皇帝的過失,反而依仗他顯貴的地位,阿諛附和,推行酷刑峻法,又聽信趙高的邪說,廢掉嫡子而立庶子。等到各地已經群起反叛的時候,才想直言勸諫,這不是太遲了嗎!人們都認為李斯忠心耿耿,反受五刑而死,但考察事情的真相,你就不這樣認為了。否則的話,李斯的功績真的要和周公、召公相提並論了。」
(原文: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在李斯之前秦始皇就暴亡於旅途之中,在其後秦二世又被趙高所殺,趙高再被子嬰所戮,子嬰的歷史使命就是向劉邦投降,而後又死於項羽之手……在這暴秦的統治集團裡能善終者有幾人呢?這不都是因果報應嗎?
(改寫自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5/10/29/3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