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11月1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dù shào fǔ zhī rèn shǔ chuān
杜少府之任蜀川
wáng bó
王勃
chéng què fǔ sān qín,fēng yān wàng wǔ jīn。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yǔ jūn lí bié yì,tóng shì huàn yóu rén。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hǎi nà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ì lín。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wú wéi zài qí lù,ér nǚ gòng zhān jīn。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ㄉㄨ?ㄕㄠ?ㄈㄨˇㄓ ㄖㄣ?ㄕㄨˇㄔㄨㄢ ㄨㄤ?ㄅㄛ?
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ㄔㄥ?ㄑㄩㄝ?ㄈㄨˇㄙㄢ ㄑㄧㄣ?,ㄈㄥ ㄧㄢ ㄨㄤ?ㄨˇㄐㄧ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ㄩˇㄐㄩㄣ ㄌㄧ?ㄅㄧㄝ?ㄧ?,ㄊㄨㄥ?ㄕ?ㄏㄨㄢ?ㄧㄡ?ㄖㄣ?。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ㄏㄞˇㄋㄟ?ㄘㄨㄣ?ㄓ ㄐㄧˇ,ㄊㄧㄢ ㄧㄚ?ㄖㄨㄛ?ㄅㄧ?ㄌㄧㄣ?。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ㄨ?ㄨㄟ?ㄗㄞ?ㄑㄧ?ㄌㄨ?,ㄦ?ㄋㄩˇㄍㄨㄥ?ㄓㄢ ㄐㄧㄣ。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作者】
王勃,字子安,唐山西人。生於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卒於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享年二十七歲。出身望族,六歲能作文,十四歲以神童被舉薦,於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後任沛王府修撰,因觸怒高宗被趕出王府,二十二歲任虢州(在今河南,虢,guó,ㄍㄨㄛ?)參軍,不久又因罪免官。詩文風格清新剛健,開創唐詩新氣象,為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之首,所作〈滕王閣序〉為千古名文。
【注釋】
(1)少府:縣尉(低於縣令)稱少府,縣令稱明府。
(2)之任:前往上任。之,往。
(3)蜀川:蜀中、四川。
(4)城闕:京城的城牆和望樓,指長安。闕:宮門外兩邊的望樓。
(5)輔:此處為補語而非動詞,補充說明「輔以」三秦的城闕。
(6)三秦:在今賧西省關中一帶,秦末項羽自封西楚霸王,三分秦地給雍王、塞王、翟王,合稱「三秦」。
(7)五津:四川岷(mín,ㄇㄧㄣ?)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裡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津,渡口。
(8)宦遊:去外地做官。宦,做官。
(9)海內:四海之內,指天下。
(10)知己:了解自己的好朋友。
(11)比鄰:近鄰。比,靠近、相併。
(12)無為:不要、不必。
(13)歧路:岔路,此指分手的地方。
【語譯】
長安京城被三秦大地護衛著,迷濛風煙中望見岷江五大渡口。與你離別的心情不說也罷,因為我同樣是離鄉到外地做官啊!只要天底下存在著知己好友,雖遠在天涯,我們心靈相系也如同鄰居。不用在分手的路口,兒女情長的哭哭啼啼,淚水都沾濕了手巾。
【詩中有話】
王勃在長安做官時,好友到四川任官,為杜少府送別寫了這首詩。因為王勃也是到外地做官,當然了解離鄉背井的傷感,但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怎能沒有分離呢?該走就走也是正常的,又何需傷感呢?不論天涯海角,與知己心中沒有距離,也不必像一般人那樣兒女情長了。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滕王閣詩序〉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注1)同是千古傳頌的名句。
年紀輕輕的王勃,詩句氣象雄偉、心胸豁達,確實不易,可看出他超凡的思想。史載十一歲的王勃曾跟隨師承黃帝的曹道真學醫(注2),分別時交代他不可隨便傳給人陰陽之道、針灸技藝,更不可驕傲顯示,還要不斷默默的提高自己。神醫曹道真最先傳授他的就是《周易章句》,他又從易經八卦反過來推回太極,寫下《周易發揮》、《次論》。如張三丰所說:「正則凡,逆則仙,只要顛倒顛。」王勃由學醫入道,開始反璞歸真,嚮往修道成仙,之後又決心修佛(注3)。
注1:唐末王定保《唐摭言》記載,閻公本屬意讓女婿孟學士為滕王閣作詩序,假裝以紙筆巡讓賓客,王勃卻真的提筆而作,閻公大怒離席,命人伺其下筆,第一次回報王勃寫了:「豫鄣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說:「也不過是老生常談。」又回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聽了深思不語。又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公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急速請他至宴所,極歡而罷。
注2:《黃帝八十一難經》為上古秘籍,曹道真就是這本書的直系傳人。此書從歧伯傳給黃帝,黃帝再往下傳,其中扁鵲是第三十六個傳人,華佗是第四十六個傳人,經過五十三傳才傳給曹道真。
注3:王勃《釋迦佛賦》中:「我今回向菩薩,一心歸命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