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邪》是讖詩還是情詩

心荷


【正見網2007年11月11日】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上邪》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流傳到今天,人們大都認為這是一首情詩,是一位痴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她在「山無陵」以下連用三組奇特的自然變異,作為「與君絕」的條件,來表明自己綿綿深遠的愛情:

山無陵,江水為竭――作為大地象徵的山河枯滅了,再也不能欣然地承載人類和萬物的繁衍生息;

冬雷震震,夏雨雪――作為天時象徵的四季錯位了,再也不能調和陰陽,慷慨地贈與人類與萬物一方暢達和諧的天空;

天地合――天地都在混亂中失了序,天不象天,不再給人以穩定的遮覆,地不像地,不再給人以平安的承載,乾坤顛倒,世界處於無序的混沌之中。
這五個設想所蘊含的便是宇宙、地球及一切生命終結時的現象。人們曾一度認為一件比一件荒謬,一件比一件離奇,根本就不可能發生的。所以認為作者正是藉此不可能的條件傳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堅守:海枯石爛,此情不渝。讀者們認為這種以極端的否定表達極端的肯定的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準確地再現了熱戀中人特有的絕對化心理,故而此詩被後人稱為「短章中神品」。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此詩中被人們認為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五個設想,卻正在逐漸變成人們眼中的現實,這就使得這首詩抹上了讖詩的色彩,似乎正是對於當今世界的預言。

先看看「山無陵,江水為竭」。

「山無陵」似乎還不是那麼明顯,雖然在大規模的肆意和掠奪性開採礦產的爭奪中,許多山體內部已經基本被掏空,大規模的山體滑坡和崩塌雖然也時有發生,但畢竟還沒有徹底垮掉,只是「挖山不止」的機械化開礦和開採山石,已經銷平了不少山頭,讓青山不再,傷痕累累。可「江水為竭」卻是看得見的。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著這個人口大國12%的人口,為全國半數以上城市提供用水。然而,從70年代開始斷流,1990年起,下游甚至連續9年出現斷流。長江的水量也大大減少,今年剛一開春,重慶這個長江上游的城市,還未從去年夏天的大旱中緩過氣來,又拉響枯水警報。長江重慶主城段水位降至1892年有水文記載以來的最低水位,而以三峽工程為傲的湖北宜昌,長江水位也在年初創下了有水文記載130年來最低。 中國人最引以為傲的「江、河」已經枯萎如此了。

再看看「冬雷震震,夏雨雪」。

2003年11月6日晚上8時30分左右,北京的上空突然響了幾聲雷。根據報紙上報導的專家的說法,「這是有氣象記錄以來,一年中出現最晚的雷聲了。

還有報導說,2003年11月06日傍晚到次日晨,天津市大部地區出現大暴雪並伴有雷暴天氣,創下自1934年以來歷史同期罕見紀錄,?近70年同期罕見大暴雪過程。

也有報導說,2003年11月7號凌晨1時許,山東萊州上空雷聲大作,暴雷驚醒睡人。歷史所未見。悶雷滾滾,似遠方碾磨聲。低徊之雷聲輾轉不息,然後風雨大作。隨後幾年,不斷地有著這樣的報導:石家莊,南陽,昆明,台兒莊,以及一月份中的江南……到處都有不合時令的雷聲滾滾。而這一年的立冬之日是11月8日。「冬雷震震」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那麼「夏雨雪」呢?

2007年7月30日下午6點10分左右,在北京東三環附近不少居民都驚訝地看到「六月飛雪」,不由得發出陣陣驚呼。8月6日下午3點05分左右,「六月雪」再現京城市區。這一次在海淀區成府路地區,大風卷著雪花從天空落下,大約持續5分鐘左右。之後,天空開始降下大雨。兩次「六月雪」接踵而至,國內多家媒體都有報導。還有其它有關的報導,這裡僅舉最近的兩例。

現在只剩下「天地合」了。其實整個世界的氣候變異及其所造成的大規模的乾旱、洪水、沙塵暴、泥石流、酷暑、嚴寒,以及全球的溫室效應,不都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正在被我們切身體驗著嗎?難道我們真的要在困境中坐等天地達到徹底的混亂無序的狀態麼?曾經以為不過是設想的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不是實現了嗎?難道還不能驚醒沉醉於繁華卻虛假表象的世中人麼?中國古人講天地人三者合一,這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天象和大地的變異,正折射出人心的變異。

現在讀來,《上邪》這首詩,既是一首亙古情詩,透露出對相知相惜的愛情的堅定和執著,也透露出某種天地演變的規律和趨勢,它所描寫的被人們認為是不可能的「五個設想」,其所發生的時刻,便是佛家所說的壞滅之時。作為大法修煉者都知道,人與人的真情,從緣分結下的那一瞬間起,就註定了會在一世又一世的輪迴中,綿延到天地的盡頭。在這末世末劫的時刻,唯有「真善忍」的美好,才能挽回人們已經走向壞滅的生命。李洪志老師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法正》這篇經文中寫道:「人無德,天災人禍。地無德,萬物凋落。天無道,地裂天崩,蒼穹盡空。法正,乾坤正,生機勃勃,天地固,法長存。」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