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時然後言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1月2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2)。」(《論語・季氏第十六》)

【注釋】

(1) 愆:音「千」,過失。
(2) 瞽:音「古」,盲人。

【語譯】

孔子說:「侍奉君子時,容易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沒有看清君子的臉色就輕率發言,叫做瞎眼。」

【研析】

「說話」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平台,但是俗話也說「禍從口出」,如何用言語和人做適度的溝通又不會招致禍端,的確是重要的課題。本篇孔子提供容易犯的三種錯誤說話態度給我們做參考,其共同點就是「時然」而「後言」,而如何判斷其是否為適合的時機,也沒有一標準。筆者認為,說話時能站在對方理解的立場著想,能在為對方好的角度,相信一定能免去帶著顯示自己、好事好奇、喜道是非謠言、或諷刺、或歡喜等等不純正的心態而說話,這樣的話語一出口,相信一定能達到良好溝通的效果!

【延伸思考】

1、不該說的話卻說出口,這行為背後可能隱藏什麼執著?
2、對於「說」與「不說」之間,你覺得有沒有可以依據的準則?

【相關資料】

巧言亂德

孔子說:「巧言亂德」,即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道德。孔子最反對巧言狡辯的人。「恂恂便便,侃侃怔怔」是孔子說話的準則。據《論語》記載:孔子在本鄉,非常謙虛謹慎,說話恭敬有禮;在宗廟或朝廷中,他說話就明白流暢;在與下大夫說話時,他表現的從容不迫,和氣而快樂;在與上大夫說話時,則是直言相告,和顏悅色。

學生子張詢問行為準則時,孔子回答說:「言忠信,行篤敬。」就是說。說話一定誠實不欺,避免偏頗誇大、胡說搪塞的言詞;行為必須忠厚嚴肅,避免放縱邪惡、肆意妄為。子張非常信服孔子的話,將這句話寫在腰帶上,以便能常常看到它。

孔子還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即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辱。子貢問怎樣做才是君子,孔子說:「在說之前,先去實行,然後再按照做了的去說。」他還說:「古代的人不輕易把話說出來,認為說出卻做不到是可恥的」。

有德行的人,與人交談時掌握適當的分寸,以誠實為準則,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就足夠了,不要刻意表現自己。「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篇》)說話比較少,好像很遲鈍,實質上言語謹慎的人,在孔子看來最具有君子器質。

「非禮勿言」,言語出於口中,如果不合禮儀,就會招致羞辱。孔子還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能說會道的人同人家頂嘴,嘴快話多,常常引起別人的厭惡不滿。」 《詩》告誡人們說話要小心謹慎,不恰當的話一出口就會招來悔恨。據說天上就有主管言語的捲舌之星,用來警戒那些說人壞話和花言巧語的人。

俗話說:「禍從口出」。白玉缺損了,還可以通過磨礪使其平整;一個人的言語失當,就沒有辦法補救。過去修道的人看到如果言語不當就會失德、造業,所以非常重視修口,常常閉口不言。今天,法輪大法開在常人社會中,修煉者從事各行各業,以「真、善、忍」為行為準則,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對於如何修口,《轉法輪》中說:「我們按照煉功人的心性標準要求自己,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把握好就可以了。」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8/27/39719.html)

【課後作業】

你有聽人說的一番話而掉下感動眼淚的經驗嗎?請和大家分享。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