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修文德以來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1月18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1)。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2)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3),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陳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6)矣?且爾言過矣,虎兕(7)出於柙(8),龜玉毀於櫝(9)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10)。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11)。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12)之內也。」(《論語・季氏第十六》)

【注釋】

(1)顓臾:音「專」 「於」,魯國的附屬國。
(2)有事:指用兵作戰。
(3)東蒙主:蒙,山名,因在魯東,故曰東蒙。主,主持祭祀的人。因先王封臾於此山之下,使主其祭。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陳力就列:陳,布也;陳力,發揮能力。列,位也。此句意思是按才力擔任適當的職務。
(6)相:攙扶盲人的人叫相,這裡是輔助的意思。
(7)兕:音「四」。雌性犀牛。
(8)柙:音「俠」,用以關押野獸的木籠。
(9)櫝:音「讀」,匣子。
(10)費:音「必」,季氏的采邑。
(11)貧、寡:可能有錯誤,應為寡、貧。言不患財乏而患財富不平均,不患民戶少,而患不能相安。
(12)蕭牆:蕭,肅敬。牆,屏風。古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故曰蕭牆。喻自家門內,指內憂也 。

【語譯】

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他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討伐他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儘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就像引導盲人,到了危險的地方不去扶持他,快跌倒了也不去扶持他,那又何必用這個扶導人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裡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裡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現在顓臾城郭堅固又靠近季氏的私邑,現在不把他奪取過來,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君子最厭惡的,就是避去自己的貪慾不說,還要為自己說些掩飾的話。我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修治文德感化他們;已經來了,就要讓他們安心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感化他們;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己的內部呢!」

【研析】

此章乃孔子訓冉有、季路當以義制止季氏用兵也。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採用禮、義、仁、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也是消弭無謂干戈的根本之道。儒家主張行仁政,以德化人,乃放諸四海皆準的理想,相較於古今那些窮兵黷武的獨夫而言,以德治國,更能達成國泰民安,四海昇平的大同世界。

此外,孔子以古訓「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告誡學生輔佐之道,否則無法善盡勸諫的職責,試看歷代明君締造盛世之際,大多有賢能臣子敢為國家百姓之大計而勇於冒死進諫。反觀冉有、子路面對季氏執意征伐之事而保持緘默,甚至找一些看似堂而皇之的理由來為自己不合仁義的行為合理化,更是不智不真之舉。

【延伸思考】

1、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10)。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如何分析冉有這段話的思維有誤?
2、讀完此篇,你認為衡量事情對錯的標準是什麼?當你的親人師長或上司的行為有不合「仁義」之道時,你會如何對待?

【相關資料】

湯禱桑林 德澤天下

翻開中國歷史,當遇到重大災異如蝗災、乾旱、彗星出現等時,古時的帝王認為是上天的示警,是對自己統治不滿意的警告,是自己「德不類」,所以要採取「素服」、「 避殿」、「 撤樂」、「 減膳」等措施,以反省,「修德」,甚至還要下「罪已詔」,把導致災禍的原因歸咎於己,讓天下寬恕自己的「失政」於民。這與古時的帝王治國須「以天為宗,以德為本」,「 以德配天」的宗旨是一致的。

當一個帝王真心的為民祈禱時,他的德行就會感天動地,流芳百世。商朝的開國之君成湯就是這樣一位有仁德的君王。《帝王世紀》中說他「長九尺,有聖德」。在他還只是夏朝的一個諸侯國的國王時,有一天他出遊,看見有人四面張網,並向天禱告說:「從天而下的,從地上出現的,或從四方來的禽獸,都投入我的羅網。」 成湯見此情景,感嘆地說:「這樣網羅捕捉,其殘酷的手段是暴君夏桀所為。」因此命他除掉三面獵網,留一面,並改祝詞為:「願向左的,往左逃,願向右的,往右逃,願上飛的,速往上飛,願往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該絕的,才入我的網中。」 漢南的各諸侯聽說此事後,都贊道:「成湯之德連禽獸都能被恩澤,何況於人呢!」一時歸順者有三十六國。這也是流傳至今的「網開一面」的成語的由來。

據《周書》記載,成湯討伐完暴君夏桀後,「三千諸侯大會,湯取天子之璽,置之於天子之座左,復而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處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宜處之。」成湯謙讓三次,三千諸侯,沒有一個敢即位的,然後成湯才即天子之位。

成湯即位後,起於夏桀時的大旱卻一直不去。 連續七年的旱災,使河乾井枯,草木枯死,禾苗不生,莊稼無收。自旱災開始,商湯就在郊外設祭壇,祈求天帝撤旱降雨。七年過去了,大旱依舊。商湯就命史官占卜。史官占卜後說:「應以人為祭品。」成湯沉吟後說:「我是為民請雨,如果必須以人為祭祀的話,就請用我之軀來祭天吧。」於是商湯沐浴、齋戒、剪髮斷爪,趕著素車白馬,身著大麻布衣,腰系白茅,於桑林設了祭壇。他向上天禱告說:「罪在我一人,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也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沒有才能,使天帝鬼神傷害百姓的性命。」並以六事自責說:「天不下雨是我的政事無節制,沒有法度嗎?是老百姓有疾苦,對百姓失職嗎?是官吏貪污行賄之風盛行嗎?是大修宮殿勞民傷財了嗎?是有女人干擾政事了嗎?是小人橫行,我聽信讒言了嗎?」成湯話未完,傾盆大雨驟然而至,覆蓋數千裡。成湯以身為民求雨的事跡在《呂氏春秋. 季秋紀.順民篇》、《墨子》、《荀子》、《國語》、《說苑》等書中均有記載,內容也基本相同。

成湯以德治國,「以寬治民」,使商朝國力強盛。《詩•商頌•殷武》記錄的「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的詩句,反映了商湯時期的盛況。對成湯德行的讚頌還可見於魏陳王曹植的《殷湯贊》:殷湯伐夏,諸侯振仰,放桀鳴條,南面以王,桑林之禱,炎災克償,伊尹佐治,可謂賢相。 又《湯禱桑林贊》:惟殷之世,炎旱七年,湯禱桑林,祈福於天,剪髮離爪,自以為牲,皇靈感應,時雨以零。還有周庾信的《湯解網贊》:連珠兩起,合玉雙沉, 谷為祥樹,桑成樂林,三方落網,一面驅禽,德以行政,仁乎用心。成湯登天子位十三年,年百歲而駕崩。

歷史走過了幾千年,時代似乎應該在進步。可看看今日的中國,在無德無能的江xx的十二年執政期間,尤其是近四年,以「真善忍」為立身之本的法輪功修煉者卻遭到這有強烈妒嫉心理的邪惡之首江 xx的殘酷野蠻的鎮壓,終招致天怒人怨,SARS病橫行,地震、乾旱、蝗災一年勝似一年,唯有立即制止這種招致天譴的惡行,方為正道。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3/5/14/21582p.html)

【課後作業】

1、請說明「網開一面」 成語故事的由來。
2、你認為一位領導者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