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七擒孟獲平定南中(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4月16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闓及高定。使庲降(1)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復與亮合。孟獲收闓餘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2),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間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亮遂至滇池(3)。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4)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5),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亮於是悉收其俊傑孟獲(6)等以為官屬,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給軍國之用。自是終亮之世,夷不復反。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七十 魏紀二》)

【注釋】

(1)庲(音來)降(祥):地名。距離蜀國三千餘裡,當時稱南中。
(2)亮募生致之:諸葛亮要活捉孟獲。
(3)滇池:縣名。屬益州郡。在今雲南晉寧東。
(4)渠率:大師。
(5)自嫌釁(音信)重:自知與我結下的嫌隙太大。
(6)孟獲:三國蜀建寧人。南中豪強,為夷、漢所服。

【語譯參考】

漢諸葛亮到達南中,征討叛亂,所到之處,戰無不勝。諸葛亮從越巂(音髓)進攻,殺了雍闓(音凱)和高定。派庲降督益州人李恢從益州進兵,門下督巴西人馬忠從牂(音髒)柯進兵,擊潰各縣的叛軍,再與諸葛亮會合。孟獲收拾雍闓的殘餘部隊以抗拒諸葛亮。孟獲向來深得當地漢人和夷族的信賴,諸葛亮要生擒孟獲,捉到後,讓他參觀蜀軍的軍營戰陣,問他說:“這樣的軍隊如何?”孟獲回答說:“先前不知道你們的虛實,所以失敗了。如今蒙您允許,參觀了軍營戰陣,如果貴軍只是這樣,我一定能輕易取勝。”諸葛亮笑了,將孟獲釋放,讓他再來交戰。就這樣七次放走孟獲,又七次生擒,最後諸葛亮仍將孟獲釋放,孟獲這次卻留下不再走了,說:“您有天將的神威,我們南方人不會再反叛了!”於是諸葛亮到達滇池。

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全部平定,諸葛亮仍然任用當地原來的首領為地方長官。有人勸阻諸葛亮,諸葛亮說:“如果留外地人為官,那麼就要留下駐守軍隊,留駐軍隊,就無法解決軍糧問題,這是第一個難題;這些夷族剛受到戰爭之創傷,父兄多有死傷,如果任用外地人而不留駐軍隊,勢必有禍患,這是第二個難題;另外,夷族叛亂分子曾三番兩次殺死我地方官吏,自知與我結下的嫌隙太大,若留下外地人為官,終究難以被他們信任,這是第三個難題。現在我不留外地人是想不留駐軍,不轉送軍糧,而讓法紀在這裡初步實現,讓夷族和漢人基本安定的緣故。”諸葛亮於是網羅孟獲等當地所有的豪傑,任命他們為地方官使,收取當地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以供給軍隊和朝廷使用。從此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夷族沒有再反叛。

【研析】

討伐南中前,馬謖獻策給諸葛亮,要攻心為上,仁厚愛民,讓人民心悅誠服的歸順,自能減少紛爭。以諸葛亮之智慧,早已想到孟獲在當地深得夷、漢人信賴,如果能使他自動投降,任他為地方長官,管理南中是上上策,所以他為了說服孟獲,七次擒了他,又七次放走他,終至感動孟獲,讓他主動留下。說明真誠、耐心,足以讓人心領神受,願意替他效勞。所以夷族人就在孟獲領導下,在諸葛亮有生之年沒有再反叛。而諸葛亮此一策略,不但替蜀國解決了南中反叛問題,而且又從中得到所需的物資,給軍隊、朝廷使用,可說是完美不過的辦法了。而此上策之所以奏效,關鍵在於諸葛亮七擒七放。試想一般人,對一個人大概試過兩三次,如果對方不為所動可能就宣布放棄了,可是諸葛亮卻耐心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放棄,終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了。

【延伸思考】

1、待人以誠,是為人處世的要件。在世風日下的今天,你如何能不隨波逐流,保有一顆赤誠的心?
2、科技化的社會,一切講究速成,往往使人缺乏耐性,但快慢須合宜,一切事物不能同一標準對待,哪些事該快?什麼事宜緩?請你發表你的看法。
3、現代社會以能力為本位,思考、判斷、分析事物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可藉由哪些磨練去培養呢?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17)》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2》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69&extra=page%3D12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