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不許用梵文表達佛語」

大法學員


【正見網2008年08月08日】

看了正見網《為甚麼說如今佛經已經面目皆非》一文,使我想起了在佛教《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四分律》、《十頌律》中都記載了的一個故事。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兩個比丘(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他們姓耶彌盧諦拘羅,是兄弟倆,原來生在婆羅門家中,聲音良好,善於談說。一天他們來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向釋迦牟尼佛致敬後坐下對師父說道:「現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門閥,不同家室,都來出家。他們用自己的方言俗語毀壞了佛所說的話。請允許我們用梵文表達佛語。」

釋迦牟尼佛聽後呵責他們說:「你們這些傻瓜,怎麼竟敢說:『請允許我們用梵文表達佛語。』傻瓜呀!這樣既不能誘導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強信仰,而只能助長不信佛的人,使已經信了的人改變信念。」呵責完了以後,又給他們說法,然後告訴比丘說:「不許用梵文表達佛語!違者得突吉羅(輕垢罪)」。

從這段話中可知,早期佛教是反對用梵文來傳播佛法的。那麼我就再來談談我對此的一點個人理解。

先來簡介一下古印度的語言,我們中國人向來把古印度文稱為梵文,因為印度人相傳,他們的文字是婆羅門教梵天神(Brahma)所造。但在古印度本土,普遍卻不用這個詞,只有在古印度的一部史詩裡,曾用過「梵文」(brahmivac)這個詞,意思是梵天創造的神聖語言,但僅僅當作一種別名或美稱而已。那麼,古印度人稱他們的文字叫什麼呢?他們稱為Sanskrit,原義就是文飾、修整、精製一類的意思,可大略翻譯為「雅語」,就如中國古代的「文言文」。

大約從很早的時期,梵文已經是古印度上層專有的語言了。後來到了西元前五世紀,古印度一個叫波爾尼(Panini)的人編了一部梵文文法。直到現在兩千多年來,凡是用梵文都必須遵照《波爾尼文法》。在《波爾尼文法》的約束下,梵文成了一種最繁複的語言:名詞有八種格,近代歐洲語言裡用前置詞表達詞和詞之間的關係,梵文裡都用不同的格表示;數目除單、復之外,還有雙數;動詞的過去式也有很多種;而且與其它語言相比梵文還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愛用長的複合語(compound),第二是連音變化律(sandhi),就是說,某字母與某字母聯在一起,就要發生變化。

古印度除了社會上層所說的梵文以外,還有口語,也就是俗語,普通人用的大白話。這些口語總名之為Prakrit,這個詞的原義為自然發生、本質、原料,恰好和梵文Sanskrit的原義相反的。在古代印度戲劇裡,婆羅門的角色,一定要說梵文,表示他們的身份。奴隸、商人等等全都說白話。梵文許多複雜的規則,在俗語Prakrit中便簡化了不少,甚至於根本就沒有。

據專家學者考證,釋迦牟尼佛傳法時用的具體是哪一種當地人的俗語已難以考證,但肯定用的是平民化的方言俗語,而絕不是已經貴族化、婆羅門化的經典梵文!

我個人理解,釋迦牟尼佛之所以不許弟子們使用被高度規範化的梵文傳法,第一:使用梵文的社會上層人士除了使用梵文外,都還會平民化的俗語,就像中國古代用文言文做文章的書生們,除了會用文言文之外,還會用普通人使用的白話、口語,但社會下層人士則不一定通曉梵文,傳佛法的目地是使眾生能修煉回歸,而不是讓佛法去符合人定出來的規範優美的語法、文飾。所以就根本不需要用梵文來傳佛法。

第二:如果用梵文來傳佛法,則要改變釋迦牟尼佛的原話,比如表達詞和詞之間關係的詞語,可能都要去掉,而改用不同的格來表示,簡單的話語可能要變成長的複合語等等,改動釋迦牟尼佛的原話就可能失去佛法豐富的內涵,因此也不該用梵文來傳佛法。

那麼,後來的梵文佛經又是怎麼來的呢?原始佛教因為沒有合適的文字記錄釋迦牟尼佛的原話,所以就用口傳的方式傳承佛法,後來?盧文出現為佛教提供了記錄載體,可那距離釋迦牟尼佛時代已很遠了。釋迦牟尼佛涅~"幾百年後,佛教經書才系統出現。可是由於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由於歷史的久遠出現了大量的口誤謬傳等因素,佛教在印度也開始盛極而衰,婆羅門教逐漸從新興盛起來。許多僧人為了和婆羅門教競爭等原因,開始把佛經改寫梵文,在改寫中又把原來的?盧文佛經中的話語變動了一次。而且隨著歷史的發展,許多僧人不斷對佛經進行創作與再創作。這樣不斷推出新的佛經版本,每一個版本幾乎都會加進新的東西,釋迦牟尼佛留下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佛教也正是由於這樣的一些因素導致其最後在印度消失。

現在大乘佛教大部分經書都是根據印度梵文佛經輾轉翻譯而來的,而且有的佛經翻譯為中文時又經過了一次再創作。這樣經過二千餘年的歷史沉積,今天的佛經的確和釋迦牟尼佛當年傳的法相比早已是面目皆非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