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畢仲衍「鋤一惡,長十善"

陸文


【正見網2008年10月22日】

許州陽翟縣人張舁(音於,抬起之意,這裡是人名),是北宋仁宗時的大臣,官至參知政事、樞密使。英宗即位後,由於他已年老體衰,多次請求告老還鄉,終於獲准。以彰信軍節度使的身份,回到許州養老。

衣錦還鄉的張舁,發現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還是那樣簡陋,想辦幾件有益鄉邦文教的事。他獲得朝廷的允許和縣官的支持,打算在陽翟縣興辦鄉校,他拿出自己積蓄的部分銀子,備辦了一些材料,又詳細制訂了計劃和施工安排等事。他訪知當地也還有一些官紳士庶的財主,家裡也很殷實。他想,倘若能鼓勵他們自覺自愿,量力而行,也捐助一些財物,興學辦公益事業,就能辦得更多、更好。他將這個意思,向紳士們談出以後,其中有些財主,迫於張舁的地位和威勢,嘴裡不敢說不贊成,但對於要叫他們拿出錢來辦公益事業,心裡既痛又恨,都怪這個張老頭子沒事找事。

縣裡有個小鄉紳,名叫馬宏,此人牙尖舌利,上下鑽營。他也不想掏錢,便心生一計,花言巧語地去挑動縣裡的一些有頭有臉的富豪說:「張舁要興辦學校,這自然是好事,但縣官就想趁機敲詐各位,開始叫你們出一千,繼而就會要你們出一萬、十萬以至千萬,沒有一個止境,勢必將諸位弄得無法承受。倘苦你們現在能捐出一百兩銀子,我拿去為你們活動,肯定能阻止這個計劃,使它不能實行。」富豪們心裡正不高興,又清楚這傢伙刁鑽能幹,讓他出面去搞垮這件事,真是求之不得。便湊足百兩銀子給他,搞成了大家少掏錢,搞不成自有他去頂罪。

馬宏到府裡到處散布說:「陽翟縣的官,把張舁的辦學款項,全部裝進了腰包,沒辦法向張舁交待,正要往老百姓頭上派捐派款。」這些話,立刻就傳到張舁的耳朵裡,他也產生了懷疑,熱心腸子就冷了下來。他馬上通知縣裡,停止籌辦學校的工作,而且還把縣裡中飽、攤派的傳聞,告訴了朝廷。

陽翟縣的知縣,知道是馬宏在搗亂。他對自己無端被誣,十分惱火,意欲上奏辯解。縣裡的主簿畢仲衍,是真宗時的著名宰相畢士安的曾孫,精明能幹,他勸知縣說:「上奏沒有用處。禍根不除掉,你只能在他後面,沒完沒了地為自己申辯。還不如果斷地將馬宏抓起來審明真相,辦他的罪;這樣,問題就不辯自明了。」知縣怕得罪地方豪強,優柔寡斷,下不了手。

不久,畢仲衍受命攝理知縣事,他馬上逮捕馬宏,加以審訊,僅用五天時間,就將馬宏的奸謀和活動情況,查得一清二楚。最後將馬宏,流放鄧州。他又將事情真相報告給張舁;張舁十分滿意畢仲衍的明快措施,並同意恢復進行興辦學校的事業。

全縣的大多數士民,都高興清除了障礙。退休回家居住的張舁,稱讚畢仲衍說:「諺語講:『鋤一惡,長十善』,這句話放在你畢知縣頭上,真是受之無愧!」

正是:
奸佞時時在搗亂,
欲做好事必除奸;
恰似眼中留沙子,
沙子不除難向前。
與狼共舞討狼歡,
不日小命染黃泉。
辦事當機要立斷,
利民為國除凶頑!

(事據《宋史•畢士安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