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回顧:1668年中國山東郯城大地震

周同 編輯


【正見網2009年03月23日】

1668年7月25日晚8點左右〈清朝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山東省南部郯城、臨沂、臨沭三縣交界地帶發生的8.5級地震。

這次地震震級8.5級,震源深度36公裡,震中烈度12度;有感範圍很廣,波及到陝西、山西、遼寧、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福 建、安徽、江蘇、廣東等省及中國東部海域和朝鮮半島 , 震動了410多個縣,縱橫半個中國,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裡。破壞區域縱長干余公裡,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裡。

山崩、地裂、地陷等地面形變現象分布於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安徽省北部,形變帶延伸南北長達120公裡,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板泉,南到郯城縣歸義茅茨,長約70餘公裡。由於地表大面積升降,平地大面積被溢出來的地下水淹沒,蘇北贛榆縣海灘隆起,黃海海水退舍30裡。更由於數十個州縣房屋倒毀,人畜傷亡十分慘重,按史料記載計算人口死亡在5萬人以上,其中莒縣死亡2萬有餘,臨沂死亡1 .2萬以上,郯城死亡8700餘人。

震前的異象

「史料記載,在郯城地震前4年即1664年秋冬,在震中區的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的西部、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的部分縣出現大面積乾旱。1665年旱情持續發展,遍及整個山東省,漫延到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蘇等省。這年山東省除膠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它各地夏、秋絕產,千裡赤地,草木皆枯,有的縣出現了人相食的慘景。而且這場特大旱災一直持續到1666年底。」

到了郯城大地震的前一年(1667年),持續了3年的大旱一反常態,山東德州「霾雨河溢」,「萊陽大雨自六月起至八月止,稼傷過半」,濟南地區「夏大雨雹,秋大水」。到了大震當年,降雨連綿不斷,時而暴雨成災。如山東即墨「六月霾雨連綿,平地波濤泛漲、田禾淹沒,死者甚眾」。

隨著氣象的變化,大震之前的各種異常現象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而且範圍很廣,遍及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如大震前的小震活動、出現熱異常。《地震》詩裡說熱得人連氣都喘不過來:「炎熱猛東首,便便但喘息。」大震前日月星辰異常,地表水異常,地生白毛,短者一二寸,長者尺余,地聲、地光頻發等。

地震發生 災難慘重

1668年7月25日晚8時(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

隨著一道呈黃紫色雲狀的火光由南迤北,大地發出駭人的雷鳴聲,強烈的地震如萬馬奔騰而來,其巨大能量勢如破竹,滌盪了地面上的一切:建築物像孩子手中的積木一樣坍塌,粗壯的橋墩像紙糊一樣,脆弱得不堪一擊,大地突然間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像被魔杖點中一般,平地噴砂射水,高達數丈。剎那間,一陣陣熱浪夾裹著騰空而起的煙塵迅速瀰漫了夜空。人們眼睜睜地看著地面被撕裂,家園被摧毀,親人被吞噬,不禁驚恐萬狀,蜂擁逃生。一時間大人的喊叫聲、婦孺的呼救聲和傷者的呻吟聲匯成一片淒涼哀絕的聲浪,令人撕心裂肺。

地震、地陷、噴水冒砂、山崩是郯城大地震震害的主要特徵,而且數量多、規模大、分布廣。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安徽省北部,面積在1740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地面變形,其中山崩達15處之多。變形帶延伸南北長達120公裡,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板泉,南到郯城縣歸義茅茨,長約70公裡。據專家調查,有23個州縣記載了這次大地震的地裂、山崩等自然面貌破壞慘狀。

極震區北至莒縣,南至新沂,沿沂沭斷裂帶呈北北東向分布,其中郯城縣、臨沭縣部分地區烈度達十二度,其它地區烈度達十一度。震時如舟覆,地側樹偃,百穀 隕籜,城郭、公廨、官民廬舍、廟宇等一時盡毀,山崩為塹,地漩為淵,沙涌井湮。郯城城樓垛口、村落寺觀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噴高達二、三丈,地裂或縫寬不可越,或縫深不敢視,李家莊一鎮數千家並陷;沂州人無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湧水高數尺山崩地裂;莒州百裡無存屋,馬蓍山崩四散,五廬崮山劈裂一 半,閻家崮、旋風朵、馬齊山大山個裂一半,城內四鄉遍地裂縫。區內死屍遍野,不能殮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隨作,人民疏散。

十度區北至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陰、費縣,城郭官民房捨盡壞,壓斃居民無數,山崩,地裂涌黑沙水,平地水涌數尺。

九度區北至濰坊、益都,南至江蘇省邳縣、沭陽,東至日照、膠縣,西至兗州、鄒縣,壞官民房無算,人畜死傷甚多,地裂山崩,湧水出沙。

八度區北起濟南至昌邑、即墨一帶,南至江蘇省鹽城、漣水一帶,西至微山、濟寧、泰安,面積達9萬平方公裡,城垣官舍傾倒無數,人畜多為壓死,地陷裂山崩。

七度區北起膠東半島至惠民、德州一帶,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蘇省盱眙、寶應、大豐,西至菏澤、河南省商丘,面積近20萬平方公裡。城垛廬舍多壞,人民有壓傷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六度區北起黃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慶、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縣、丘縣到河南省安陽、鄭州一帶,面積近40萬平方公裡。一般記載房屋多傾倒或撲屋傷人。

另據史料記載,大地震前,震區東邊的地殼很久以來一直在上升。原來海裡的一個小島,由於海岸上升,後來竟與陸地連成一片。地震發生時,由於地表大面積升降,平地大面積被溢出來的地下水淹沒,而蘇北贛榆縣海灘猛烈隆起,致使黃海海水退30裡。

強烈地震的衝擊和大面積的地面變形,使震區的建築物遭受嚴重破壞和人員傷亡。郯城,「房屋倒塌一空」,「震塌房屋數十萬間」;其中城樓、縣治、學宮、寺廟、村落一時俱倒塌如平地。據史料研究表明,郯城、臨沂、莒縣三地,無論從建築物遭受破壞的種類、數量還是破壞程度等方面都是受災最為嚴重的。

這次大地震死亡人口之多,也是歷史上較為罕見的。從歷史記載的資料來看,郯城、沂州、莒州三地死亡人數最高。

這次地震驚動朝野,康熙命戶部速行詳議,分別蠲賑。發免山東沂州等40州、縣、衛年租多寡不等,銀二十二萬七千三百有奇,並遣官賑濟。

水災泛濫 餘震不斷

大地震發生後,最為突出的次生災害是水災,致使震後的災情更為慘重。郯城史料記有「更苦霪雨不停休,滿陌季田水漲流」;莒縣記有「莒自遭地震,又遭水沖,平地水深三尺,四千淹沒」等等。據有關史料研究表明,震後的水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淹沒城池。從各種史料記載來看,至少有10座城市在地震中明顯地遭到了洪水的襲擊。

―地震引起了海嘯,使濱海地區人民遇難。如江蘇沭陽地震之後,「海水大漲,濱湖之家盡沒」。地震時由於江河之內的水體劇烈動盪,也使停泊在岸邊的船隻失去穩定,造成舟毀人亡的事件。

―淹沒農田,毀壞莊稼。這次地震,洪水淹沒了大面積的農田,毀壞了大批的莊稼。面對洪水,人們在無居、無食的環境下,使本次地震的災情進一步擴大。如江蘇清河(今清江市)西南「地廢人逃,邑治幾廢;沖沒治後田廬數十裡;水決三儀壩」。山東即墨「田禾淹沒,民地泥塗」。河南汝寧府(今汝寧)「洪水決,田禾淹沒」。

―黃河大堤潰決。在這次地震時,黃河、淮河、運河交匯處的三儀壩被震壞,運河在高郵、寶應多處潰決,這不僅造成了這些地方的下游水災,而且影響到了漕運。河北永年,江蘇海州等地河流的堤防也有被震壞的記載。此外,浙江海鹽地區的海塘工程崩塌,除了海水侵溢之外,還引起農田的鹽鹼化。(康熙年間,黃河是由開封、歸德(今商丘)以東,經虞城、曹、沛等縣,於徐州南流,過宿遷,至清河(今清江市)與淮河、運河合流後東流入海。黃、淮、運三河交匯之地稱為清口,是漕船出入運河的咽喉。三儀壩就是設在清口的一個重要水利樞紐。)

―水害點多面廣。這裡把地裂(陷)、噴水冒砂、水翻波鬥的小規模的水災稱為水害。在這次地震中,江蘇淮安、邳縣、連雲港、海州、沭陽,山東汶上、郯成、莒縣等多處地方都產生了這種水害。如海州「地裂處沙湧水飛,深者數十丈」;郯城也「遍地水流,溝澮皆盈,移時即消化為烏有」。此外,在這次地震中,江西九江市「江沸涌高七八尺」,對沿江地帶產生水害,甚至水災。

―餘震不斷。史書記有:莒州自七年大地震後,初時一日動數次,後或一日一動,或數日一動,或一月一動,至今四年,猶屢動不止。而遠離震中區的浙江德清、河南泌陽,史料上記有:戌時地震兩次或夜地動兩次等。據地震專家考證,主震後一天之內連續發生了3次7級左右的強餘震和一系列中強餘震,6級以上餘震集中在主震後的兩個月內,有感餘震長達6年之久。」

「郯城野老沿鄉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這是清朝康熙年間郯城縣令馮可參《災民歌》的前四句。真實地描寫了郯城大地震的慘狀。當時我國東部410個州縣至今仍保留有520多條關於這次大地震的記載,其中郯城、臨沂、臨術、莒南、莒縣、沂水、新沂、宿遷、贛榆、邳州等遭受極嚴重的破壞,山東大部、江蘇和安徽北部150餘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

郯城地震波及魯、蘇、皖、浙、閩、贛、鄂、豫、冀、晉、陝、遼諸省及朝鮮等,山東郯城、沂州、莒縣破壞最重。包括州志、縣誌、方誌、詩文、碑刻等 500多種史料記載了這次地震。震中周圍50多萬平方公裡範圍內的150多個州縣遭受不同程度破壞,共壓斃5萬多人,有感半徑達800多公裡。

據專家研究,這次地震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一次最強烈的地震,其釋放的能量約是1976年7月 28日唐山7.8級地震的11倍。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20餘次)的8.5級(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


參考資料:

1668年山東郯城大地震始末
華夏東部的曠古奇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