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驚奇外一章:誠信

默想


【正見網2009年06月25日】

今天媒體有一則報導:江西上饒的一位老人,終於在84歲高齡的今天,清償完了亡父67年前遺留下來的債務。老人的父親在戰亂中死去後,留下了一本帳簿,這是老人的父親在臨死前花了三天兩夜時間記錄下來的,上面列有106名債主。有一天,老人17歲時夢見父親突然來到他的床前對他說:「伢崽啊,我清白做人一世可不想留下罵名,欠下的債務你可要幫我還清啊。」老人從夢中驚醒後,在父親的一大堆文字材料裡,找到了那本記錄著106名債主的帳本。從此,在這位17歲的少年心中,萌生了一定要為父親還債的決心。經過一番曲折離奇以及堅持不懈的歷程,總算完成父親的遺命,也終於兌現自己的諾言:使父親清白一世,不留下污點!

看了這則新聞,真是讓人拍案驚奇!這是濁世中的懿行,這是利益掛帥裡的清流呀!這才是真正人的行為,這才是神佛認可與護佑的好人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道德標準。雖然,從今日的法律條文上講,老人無須還債,但從精神、道德方面來看,他質樸的行為、誠信的品德,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我相信許多人,嘴上不說,可心中肯定大不以為然,這人不就是傻了唄!你不說,誰知道!你不還,更沒人告你!何況事過境遷那麼久了?當真連傻子都不夠,肯定精神異常!可老人在他父親高尚品德的薰陶下,他明白:天知地知、善惡有報的道理!那一脈相傳的古老文化,在他身上並沒斷根;在中共破壞傳統美德的今日,他仍秉持著昔日人的行為規範──誠信,默默的身體力行。你能不驚訝嗎?你能不佩服嗎?

孔子學說的中庸,以誠為天道,誠之者為人道。蓋天道運行真實無妄,至公無私,故謂:「誠者,天之道。」由此推而廣之,就形成了人的道德準則:「誠之者,人之道也。」又云:「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故而立身處世、存心問事、待人接物、事上臨下,只在真切間求其真誠無偽耳。古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把誠信作為人道德修養最基本的內容,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人」「言」為「信」。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在中國傳統美德裡,被視為「立身立國」之本!其實,信,是一種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誠實對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誠」「信」兩字,是一體的兩面,兩字經常連用。

一諾千金:形容諾言可貴,不輕易許諾。(語出《史記》季布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話一出口,就得信守然諾,千金不易。

一言為定:事經談妥,便信守不渝。因此大多數的古人經商做生意,不管買賣大小、利益多寡,雙方一句話就搞定。不象現在需要訂契約、打合同、找律師證明、還得有公開的簽約儀式……等等,恨不得有密實的天羅地網來防堵對方鑽法律漏洞,迫使自己蒙受不該有的損失。

古人有高道德標準下的心法約束,所以為人處事、一言一行都自然的將眼光放遠,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後代子孫,一心為後世子孫樹立榜樣。也因為這樣,所以這些美德能流傳千古、世代沿襲,而維持中華五千年道統於不墜。下面就是發生在清朝年間,一個不惜身家性命,一個不顧傾家蕩產,都將誠實守信看得唯此為大的兩個故事:

徐少漁是錢塘人,光緒庚寅八月初,他向彝齋借了一百圓銀幣,沒有立借據,只口頭約定一年以後如數償還。第二年八月初,徐少漁中暑病倒了,危在旦夕之際,他躺在病榻上一直喃喃自語:「還錢的時間快到了,我如果死了這怎麼辦啊?」其妻聽後對他說:「你現在重病在身,醫藥費都花很多了,而且你借的錢也沒有借據,所以沒有履行約定的必要了,你就不要愁了。」徐少漁說:「他因為相信我,所以才沒要借據,我怎麼能自己不守信用呢?」徐少漁最後讓妻子將家中的一柄玉如意和兩件狐裘拿去賣了,共賣了九十銀圓,又從別人那裡借了十圓,這才在約定的日期如數償還給了彝齋。沒過幾天,徐少漁的病痊癒了。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天津,那裡有個回民叫穆香甫,以買賣大豆為生,家中接連幾代都很富有,他因真誠厚道而受人敬重。有一年,穆香甫生意失利變得非常困難,與他有來往的票號錢莊,因為他的誠實厚道,都寬限他可以第二年再清償欠債。穆香甫自己卻不答應,他說:「我只知道欠了人家東西,就一定要如約償還,即使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信用不可丟失,我們穆家從來就是這樣的。」隨即將家中很多東西都變賣掉,然後如約還清了欠債。

如今到了所謂的文明昌盛、科技發達的近代,人們大都短視近利,再加上廣告業的興起,包裝術的推陳出新,講究外表的精美,鑽研推銷的技巧,於是所有的一切,大都名實不符、優劣夾雜,不知不覺的將誠信的美德踩在腳下,無形中把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資產隨意的丟棄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