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9月14日】
万俟(ㄇㄛ?ㄑㄧ?)。(Mò qí)
【歷史來源】
出自鮮卑族拓拔氏,北魏有十大貴族,万俟(音ㄇㄛ?ㄑㄧ?)為其中之一。万俟本來是鮮卑族的部落名稱,北魏朝是由道武帝拓拔?創建,拓拔?原是鮮卑君主的後代,在戰亂中長大,他成年後,不失時機地召集父王的舊部,占地稱王,擴展勢力。東晉時,万俟部落隨拓拔氏進入中原,後來就以部落名稱作為姓。北魏君位傳六王后,由獻文帝拓拔弘繼承,他的三弟之後,就是万俟氏的始祖。根據《魏書》記載,頭一個以万俟為姓的是万俟丑奴,是山西高平人。
【郡望】
1、蘭陵郡:晉代時從東海郡分出一部分置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棗莊及滕州東南一帶。
2、開封:戰國時屬於魏國。漢時置縣。相當於現在河南省開封市。
【堂號】
1、建昌堂:北齊時有萬万俟洛,他為人慷慨有氣節,以勇銳著稱。河套之戰,以孤軍擋敵鋒利,戰功顯赫。被封為建昌郡公。万俟氏因此號「建昌堂」。
2、万俟姓的主要堂號還有「蘭陵堂」等。
【歷史人物】
万俟詠,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雅言,自號大梁詞隱。籍貫與生卒年均不詳。哲宗元佑時,就已經以能詩賦見稱於當時。據王灼《碧雞漫志》卷2記載:「元佑時詩賦老手」。
但是卻屢試不第,於是就斷絕了走科舉仕進之路,而縱情歌酒。徽宗政和初年,被召為試補官,授大晟府制撰。紹興五年(1135)補任下州文學。
万俟詠精通音律。他與周邦彥、田為、晁元禮等共同審定舊調,創造新詞。其所作詞,不管是審音或辨律方面,都造語典麗、新奇,每出一詞,次日即盛傳都下。
司馬(ㄙ ㄇㄚˇ)。(sīmǎ)
【歷史來源】
1、源自於官職名。西周掌管軍事大權的大臣程伯休父,屬於以官職稱謂為姓。有人重黎,為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後。周宣王時期,有重黎之後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勢重大。後來程伯休父克平了許方,立下大功,周宣王允許他以官職為姓。
2、源自於生姓,晉朝晉元帝司馬睿,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或以官職稱謂改姓為氏。此司馬氏出自晉元帝司馬睿,原本姓生,後因職而改姓司馬,其後代亦成為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
3、源自於改姓,出自姬姓許氏、郝氏改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
【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置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包括汲縣。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期,改河內縣為沁陽縣。
【堂號】
1、河內堂:以望立堂。
2、太史堂:漢朝司馬談、司馬遷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馬遷繼續其父司馬談寫成《史記》。宋朝司馬光著《資治通鑑》。
【歷史人物】
司馬光,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於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是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進士出身,歷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學士兼侍讀等職。熙寧三年(1070年),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堅辭樞密副使,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陽,專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臨政,召司馬光入主國事,任命為相(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身後追贈太師,封溫國公,諡文正。
有一天,有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裡玩。花園裡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裝滿水的大水缸。有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掉進大水缸裡。小朋友們 嚇壞了,哭著喊著跑去找大人。只有一個小朋友沒有慌,他拿起一塊石頭,使勁用力砸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裡的水流出來了,掉在缸裡的小朋友得救了。
這個「打破水缸」、鎮靜而聰明的小孩兒,就是北宋有名的宰相司馬光。司馬光六歲開始讀書。起初,他對所學的東西不能理解,背書也記不住。父親知道了,就告訴他:讀書不能只是背,要多想,把意思弄懂。於是,別人在玩時,他不去,一個人找個清靜的地方苦讀,直到把書背得滾瓜爛熟為止。很快,他的學業進步了。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總是書不離手,句不離口。就這樣勤奮學習,終於成了很有學問的人。
他四十多歲開始編寫《資治通鑑》,日夜不停的編,每當疲倦極了的時候,就在一個圓木枕頭上,小睡一會兒。如果一翻身,頭便會從木枕上滑下來,驚醒了。只要一醒,又馬上開始編寫工作。這樣編寫了19年才完成這部貫穿古今的巨著。直到今天,凡是研究中國歷史的人,都把這本當成必讀的書。司馬光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
司馬光不論工作或生活隨時端正自己,有一次當他看到兒子讀書用指甲抓書時,就很認真地教他愛護書的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乾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時,要先用右手食指輕輕蓋住,再用拇指把書頁的邊緣托起來翻。司馬光還不斷告訴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司馬光說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人不懂得儉樸的重要,就會多欲多求亂用,最後把家庭和自身都敗壞了。所以從小就要養成儉樸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好德性。
司馬光為國為民用盡心力,只當了一年半的宰相就去世了。送葬時數萬民眾哭泣,像死了自己親人一樣。還畫像紀念他。他的正直仁厚,得到民眾真誠的悼念。
上官(ㄕㄤ? ㄍㄨㄢ)。(Shàng guān)
【歷史來源】
出自羋姓。春秋時楚國有上官大夫,所以後世便以邑名為姓。春秋時,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今河南省滑縣東南)大夫,子蘭的後代子孫便以邑名為姓。
【郡望】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相當於現在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
【堂號】
孝友堂:宋代時有上官怡。他的母親害了羸病(瘧疾)。母親病時,上官怡從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嘗湯藥,驅蚊蚋,一個多月不曾睡覺。母親死後,他極盡哀毀。二哥又相繼死去,他奉養寡嫂,撫育孤兒,敬愛兼篤,人們誇他「既孝於親,又友於兄弟」。
【歷史人物】
葉下洞庭秋,思君萬裡余;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惆悵久離居。
――上官婉兒《彩書怨》
上官婉兒是唐朝女詩人,陝州(今河南三門峽)人士,是唐高宗時文學家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的詩詞綺麗,文人們皆相效仿,稱之為上官體。因上官儀奏請高宗廢黜武后,被處死,上官婉兒與母親被沒入宮中為奴。
婉兒在宮中成長,從小十分聰慧,母親又精心教導她,所以婉兒飽讀詩書,小小年紀就吟詩著文,可以說繼承了她祖父的文風。十四歲時,婉兒被武則天召見,當場命題作文,婉兒才思敏捷,一揮而就,且文詞華麗,武則天讀後,十分欣賞,讓她掌管宮中詔命,參與政事,是武則天文筆上的得力助手。唐中宗即位後,對婉兒更加信任,任命為昭容。
婉兒上經常勸說中宗,大量設置書館,增召學士,廣召當時文學大儒。並多次設宴遊樂,席間吟詩作賦,君臣同樂。上官婉兒多次代替中宗、韋後和安樂公主作詩,數首並作,詩句優美,流傳於民間。中宗又讓婉兒對群臣所作之詩,進行評定,賞賜金爵給勝出者。因此,朝野上下,吟詩作賦,靡然成風。當時文人的作品雖然略顯浮華,但仍然是不錯的,這些成績上官婉兒功不可沒。
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後為唐玄宗)發動政變,起兵誅討韋皇后及其黨羽,上官婉兒被李隆基命與韋皇后一併處斬,年僅46歲。
上官婉兒著有文集二十卷,文詞十分清穎,由當時的燕國公張說(悅)為其作序,贊曰「風雅之聲,流於來葉」。可惜她的作品流傳於後世的不多。
歐陽(ㄡ ㄧㄤ?)。(ōu yáng)
【歷史來源】
註:區(ōu)、歐(ōu)、歐陽三姓同宗
在華族的千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而區氏則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稱是社區,稱歐氏為大歐。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西曆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餘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裡,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直到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而在《區渭泉祖家譜》資料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郡望】
渤海郡:漢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後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
【歷史人物】
醉翁與六一居士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他是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也是宋代文壇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被尊為一代儒宗。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流傳千古的經典名言,說這句話的醉翁,就是宋代文壇的大人物歐陽修。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他在自己寫的六一居士傳中,這麼解釋六一的由來,他說:「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老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歐母畫荻 奮發求學
在歐陽修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母親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歐陽修四歲喪父,家境清寒,在母親鄭氏的劬勞教養下,讀書識字。因為貧窮,買不起紙筆,歐陽修從小就以蘆荻畫地學書。在窮困的環境中,奮發向上,刻苦自學。
十歲那年,歐陽修在偶然的機會中,得到唐代大文豪韓愈文集的殘卷,非常仰慕韓愈,因此立下宏願,要和他並駕齊驅。歐陽修在二十三歲那年,以第一名高中進士。
直言敢諫 屢遭誣陷
他是一個嫉惡如仇,正義凜然的讀書人。在四十年的從政生涯中,歐陽修從縣令、太守、禮部貢舉、翰林學士,到疏密副使參知政事,可以說大小官都做過。他的政績雖然卓著,但直言敢諫,屢遭誣陷和挫折。
他曾經路見不平,寫了一篇義正辭嚴的「朋黨論」。因此得罪小人,被貶到相當於現在安徽省的滁州去當個小太守。在滁州幾年,他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自稱醉翁,寫下有名的「醉翁亭記」。在貶謫的逆境中,歐陽修看到的,不是淒風,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最後,由於和王安石意見不合,歸隱在景色優美的杭州,因為他喜歡那兒的西湖。
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
歐陽修雖素慕韓文的深厚雄博,但並不亦步亦趨。他的散文既精煉又流暢,敘事說理,精闢明確,抒情寫景,引人入勝。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
歐陽修在詩歌創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以文為詩」,通俗流暢,情景相生,意味雋永。歐陽修不僅善於作詩,且時有新見,後人集錄成書,稱為《六一詩話》。
歐陽修還在宋初的詞壇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此外,歐陽修還打破了賦體的嚴格的格律形式,寫了一些文賦,他的著名的《秋聲賦》,與蘇軾的《赤壁賦》先後媲美,千載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