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101):游竺權逯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09月12日】

游(ㄧㄡ?)。(Yóu)

【歷史來源】

出自於姬姓,以祖上之字為姓。春秋時期,周曆王姬胡的兒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靜封於鄭,建立鄭國。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有個兒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孫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後都以游字為姓。

【郡望】

1、廣平郡:漢景帝時置郡。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南部永年縣一帶。
  
2、馮翊郡:漢武帝時置左馮翊,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時改為馮翊郡。相當於現在陝西省大荔縣一帶。
 
【堂號】

1、廣平堂:游氏春秋時期發祥地在原河南廣平郡(今河北省雞澤縣東二十裡)故堂號曰「廣平堂」。古書《交際大全》載有廣平郡望,其中有「聲實俱茂(雅),秀美而文(吉),清德重名(酢),善詩卓識(誠之),獨步六朝之伯始(肇),並膺三辟於高閭(明根)」的佳句。括弧內是歷代游氏先賢名,內涵深刻。

2、美秀堂:春秋時,有游吉(游皈的二兒子)貌美才秀,舉止文雅,熟於典故。他繼名相子產之後任鄭國宰相,為政寬和。

3、仁和堂:北魏游明根任大鴻臚,處身仁和,接物禮讓。故游氏又稱「仁和堂」。

4、立雪堂:原於「程門立雪」,典出宋代學者游酢、楊時向儒學家程頤拜師求教的故事。游酢(游氏66世祖),字定夫,號豸山,與學友楊時都已是40來歲的進士了,還要繼續求學,從福建到河南洛陽拜著名儒學家程頤為師。游、楊來到程家,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蒙?中知有二人來卻不動聲色,二人恭恭敬敬肅然侍立,一聲不吭。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夢初醒,見是游、楊二人,裝作一驚道:「啊!賢輩猶在此呼?」那天正是嚴冬最冷的一天,門外已積雪三尺。「程門立雪」傳為佳話,流傳千古。

5、游姓的主要堂號還有 「馮翊堂」、「廣平堂」、「追思堂」、「東興堂」、「聚輝堂」、「聚順堂」等。


【歷史人物】

游酢

游酢(西元1053年―1123年),字定夫,號豸山,福建建陽麻沙長平富壟村人。宋代飽學儒者,尤擅理學、書法。學者稱廣平先生。

與兄醇以文行知名,宋元豐六年(1083年)進士,精於吏事,政績顯著。歷官太學博士、教授、監察御史、知州等職。1072年,游酢赴河南洛陽,師從理學大師程顥、程頤,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

1093年,游酢、楊時冒著大風雪來到程家,正好程頤在打.H,游定夫與楊時不敢打擾程夫子,只得畢恭畢敬站在旁邊守候。等程夫子醒來時,門外積雪已一尺厚了,這是「程門立雪」的故事,千古流傳,成為尊師重道之佳話。

游酢自幼聰穎好學,經書看過一遍就能熟記在心,倒背如流。程頤剛一見到他,就知道他將來可以擔當重任,傳承道統。後來,程顥調任扶溝知縣,籌備設立學校,派人迎請游酢到學校赴職。元豐五年游酢中進士後,初任蕭山縣尉,改任博士。嗣後,游酢以便於奉養雙親為理由,請求就近調任河清縣。

范純仁貶官後,出判河南,非常重視游酢,在學術上遇有疑難問題,經常與他一起切磋交流。范純仁出任潁昌府長官時,又聘請他擔任學府教授。范純仁回朝復職,執掌宰相大權後,立刻任命游酢擔任太常博士。後來范純仁罷官,游酢也請求外任。後罷官,寄居歷陽,在此安度晚年。

游酢一生品行純正,高風亮節,處理政務,得心應手。在任期間,足跡所到之處,百姓擁戴猶如父母。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中庸義》、《易說》、《詩二南義》、《文集》等。卒諡文肅。


竺(ㄓㄨ?)。(Zhú)

【歷史來源】

1、出自竹姓,以國名為姓,後來改為竺生。夏、商、周三代有個國家叫孤竹國,直到春秋時,此國君之子伯夷、叔齊之後便以國名為姓。至漢代,有樅陽人竹晏,為了逃避仇人而改為竺姓,於是他的後世子孫便沿用下去。

2、源自古印度,屬於外來姓。根據《姓苑》和《漢書.西域傳》等資料記載,在古代,印度稱天竺國,有天竺僧人來中國傳教,以國名竺為姓。後來,中國僧侶有的便追隨印度僧人學經,也隨師父之姓,成為竺姓。通常認為漢代宣帝時竺次為中國竺姓始祖。在釋道安之前,國人入沙門者,皆從俗姓,外國來的僧人都是以國名為姓。如姓安的是安息人(今伊朗一帶,西方人稱帕提亞),姓支的是月支人(大月支,他們國王的頭被匈奴王當作尿壺),姓康的是康居人(今哈薩克斯坦一帶),姓竺的是天竺人,等等

【郡望】

東海郡:漢代的東海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東魏及隋唐的東海郡,相當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堂號】

1、樅陽堂:漢時,竺晏為樅陽侯。又因竺氏本姓竹,由竺晏才改姓竺的,故以其爵為堂號。

2、化鄉堂:宋時竺大年是沈煥的入室弟子。性格行為既嚴肅又莊重。長於說《禮》,鄉人都受他的感化。

【歷史人物】

竺道生

竺道生(西元335-424年) 東晉佛教學者,本姓魏,鉅鹿(今河北平鄉)人。寓居彭城, 官宦世家,幼年跟從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後來從鳩摩羅什(意譯「童壽」,後秦高僧,與真諦、玄奘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譯經,是鳩摩羅什的著名門徒之一。他主張佛性人人「本有」,認為法顯所譯六卷《泥洹經》經義不夠圓滿,提出一闡提迦(佛教用來稱呼不具信心,斷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說受到「舊學僧黨」的攻擊,被逐出建康。後來大本《涅~"經》在涼州譯出,其說得到證實,於是在廬山宣講此經。他的頓悟成佛之說,在南北朝初期曾風行一時。

竺道生,八歲出家後,專心道業,研究經句和妙義,能自得勝解。年方十五,便登講座,宣揚佛法。他析理分明,議論合宜,雖是當代的宿學名士,也不能抗敵。至受具足戒時(二十歲),學養及善說佛法的聲譽,早已名聞遐邇了。

竺道生認為「入道之要,慧解為本」,因此,他盡心盡力於鑽研佛法,並博覽諸論,雖萬裡求法,卻不辭辛苦,後與慧嚴等同游長安,追隨鳩摩羅什受業,關中的僧眾,只要見過道生的,沒有不欽服他的英才秀傑。羅什門下有「四聖十哲」的尊稱,道生就榮列其一。

劉宋少帝景平元年(四二三),道生禮請臨賓律師佛陀什與于闐沙門智勝翻譯法顯在獅子國所得的梵本《彌沙塞五分律》三十四卷及《比丘戒本》、《羯磨》各一卷,對律法的弘傳貢獻良多。當代名士王弘、范泰、顏延之等,對道生的才學風範非常景仰,爭相前往問道參學。

道生跟隨羅什遊學多年,所以對龍樹和僧伽提婆所弘傳的中觀空義旨要能夠深達玄奧,因此體會到語言文字只是詮表真理的工具,不可執著和拘泥。他的理論在大眾的交相指摘下,黯然離開建康,來到虎丘山(位於蘇州),傳說他曾聚石為徒,講說《涅~"經》。當他講解「一闡提」的經句時,就言明「一闡提也有佛性」,並問石頭:「如我所說,契合佛心嗎?」奇妙的是,一粒粒石頭竟然都點頭了。這就是流傳千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

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四三四),道生在廬山精舍說法,在講座上端坐而逝。


權(ㄑㄩㄢ?)。(quán)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子姓。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商高宗武丁有位兒子封在權國(今湖北當陽東南),春秋時權被楚國滅掉,遷移到那(今湖北荊門),不久,那又被巴國所滅。權國遺民便以國名權為姓。

2、出自於羋姓。楚武王攻破權國後,改權國為縣,封大臣若敖之孫門緡為權縣尹。後來門緡率領權國遺民謀反,兵敗被殺,所以後世便以地名權為姓。

【郡望】

天水郡:三國的地名,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歷史人物】

權德輿

權德輿(西元759~818年),字載之,行三。唐代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後來遷徙到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遷升刑部尚書,再晉升檢校吏部尚書,因與李林甫不合,調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權自幼穎悟,三歲就知道辨讀四聲,四歲即能為詩。年十五,就為文數百篇,所以博學多才被稱道於諸多學子間。建中十八年拜禮部侍郎,三度執掌貢舉考試,號稱為「得人」──發覺人才。施政以寬厚待人為本。八年被罷黜為禮部尚書。十三年卒于山南東道節度使任所,年五十八。贈左僕射,諡文。後人稱為權文公。

權德輿於貞元、元和年間執掌文柄(主持文章權責的所在,謂之文柄),名重一時。劉禹錫、柳宗元等都時常投遞自己的文章於權府門下,求其為之品題。他的個性直諒寬恕,蘊藉風流,好學不倦。

為文「尚氣尚理」,著重氣節理論(《醉說》);主張「體物導志」(《唐故漳州刺史張君集序》),體會人與萬物合一的觀點;「有補於時」,時序更迭於自身有所補益 (《崔寅亮集序》)。不滿於「詞或侈靡,理或底伏」──文辭浮誇、靡麗;說理膚淺、低下(《崔文翰文集序》)之衰薄文風。

權德輿其文弘博雅正,溫潤周詳,公卿侯王、碩儒名士之碑銘、集紀,多出其手,時人稱奉為一代宗匠。其詩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贍縟渾厚,頗多佳作。

逯(ㄌㄨ?)。(Lù)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嬴姓,以邑名為姓。根據《風俗通》記載,逯是一個地名,春秋戰國時代,秦國有一個邑名叫逯(今陝西省境內),後來有一位是秦國的大夫被封於此,於是後世子孫便以封邑名為姓。

2、出自於羋姓,亦以邑名為姓。根據《路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楚國的王族中的同族,後代中也有以邑名為姓。

【郡望】

1、廣平郡: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鄲郡置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相當於今河北任縣南和、雞澤、曲周、永年及平鄉西北肥鄉東北一部分地。東漢廢入巨鹿郡,三國魏初復置郡。

2、臨河郡: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置臨河郡,故治在今山西省永和縣西南三十五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

【堂號】

逯姓的主要堂號有 「廣平堂」、「孝子堂」等。

【歷史人物】

○逯宏:明初修武人,字希遠,洪武初年跟從徐大章學習《書經》。十八歲時,上疏論時政得失,太祖非常喜歡,又命他寫《秋柳賦》。後以鄉貢分教松江,官至武進教諭。

○逯相:明代諸生,廣宗人。嘉靖年間母親去世,逯相守孝廬墓三年,親自背土築墓添墳。當時曾遇到大洪水爆發,可逯相守孝的草廬竟未被浸濕衝倒。遠近鄉人聽聞,都感到驚異,認為天佑孝子。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