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10月19日】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纂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為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設置時以及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有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太能區分開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唐朝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中說: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可見不同的史官有不一樣的職責,他們共同記錄著王朝大小事務,給後人留下寶貴資料。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太史「身膏斧鉞」:春秋時期,齊國的大臣崔杼(又稱崔武子)與齊莊公為棠姜這位美女產生了矛盾。崔杼藉機殺了齊莊公,立了齊景公,自己做了國相。對此,齊國太史便記錄道:「某年某月,崔杼弒其君。」崔杼不願意在歷史上留下弒君的惡名,下令把這個太史殺了。繼任的太史是那個掉頭者的二弟,還是這樣寫,又被殺了。第三個太史是他的少弟,照樣直書其事,崔杼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殺不絕的,只好作罷。這時,齊國另一位史官南史氏,聽說接連有三位太史因實錄國事被殺,惟恐沒有人再敢負其責,便帶上寫有「崔杼弒其君」的竹簡向宮廷走去,準備冒死繼書,中途得知第三位太史照實記錄沒有被殺,就回去了。
縱觀五千年的神州文明史,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的借鑑。齊莊公淫亂固然有罪,但在那個時代,畢竟是一國之君,即便是治罪,也輪不到崔杼動手殺人,崔杼為掩蓋歷史真相和封鉗天下之口,連殺史官,可那前仆後繼的史官兄弟,那一身不畏生死負責盡職的文人氣節,最終使得權臣崔杼也不得不感嘆於他們的風骨而最終屈服,任由他在史書中評說自己,而沒有再殺害他。於是,「秉筆直書,齊之良史」傳誦千古。
如今再回首,歷史的印記仿若一幕幕的折子戲,奠定和豐富著人們的思想內涵,使人們在關鍵時刻能辨別是非、善惡、忠奸、正邪。讓人們在必須做出抉擇的時候,憑藉著悠久的中華神傳文化和久遠之前奠定的傳統道德觀念,為自己選擇一個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