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衙役成仙(外三篇)

吉光羽


【正見網2010年07月08日】

一、樂於助人的楊士奇

楊士奇,明代泰和(今江西吉安)人。曾任左春坊大學士,官至少師。諡文貞。

楊士奇聰敏好學,早年家貧,在鄉裡私塾教書。忽然有一個先生,帶著幾本殘破的書本,來到他的私塾中,瘦餓淒楚。他的生活非常艱難,母親年邁,無力奉養。

楊士奇就把自己的學生,分出一半,讓他去教。以此收入,助其母子生活。

另有一位老婦,患了傳染病,無人敢登她家的門。楊士奇知道後,便主動到她家中,幫助她料理生活,並求醫買藥,為她治病,直到病癒才離開。

二、衙役成仙

宋代,有一位在縣衙司刑的差役,被犯人尊稱為梵公。縣令非常殘酷,用刑苛重。梵公卻悄悄地用蔥管裝血,藏在刑杖中,無人知曉。

每當縣令叫他用刑時,他便假裝高舉刑杖,卻輕輕的打下去。蔥裝裡面裝的豬血,很快就流出來,外似刑重,但實際上,受刑者卻躲過了皮肉之苦。他用這個辦法,減輕了許多人的酷刑。

有一天,縣令見梵公年過半百,卻能健步如飛,便問他:“你積了什麼德?”梵公就講了上述之事,縣令聽後,感到非常驚訝,從此以後,縣令的凶暴也收斂了許多,不再動輒施展酷刑了。

後來,梵公又進深山修煉。功成後,用重達千斤的石臼為冠,登上仙岡山,升仙而去。

三、 孫一謙治獄

明代人孫一謙,為南都(今南京)司獄。獄中囚犯每天應發給一升米,但獄卒常將米盜去,囚犯的口糧,得不到保證。加上分發時,多少不均,以致有人吃不上飯。更有甚者,犯人初入獄,獄卒強迫他們交鋪位錢,如不交納,就讓囚犯睡在潮濕的地方,並且不給飯吃。

孫一謙上任後,嚴禁這些弊端,並親置一秤,秤米做飯,按囚犯的名冊打飯。對仍然吃不飽的,給予適當照顧,做到每個人都能吃飽,公平合理。

他見囚犯的衣服破了,便安排人給補好。由於孫一謙嚴明紀律,獄卒不敢向囚犯索取分文。上司來視察監獄,問囚犯有什麼意見,都回答:“孫一謙在這兒,讓我們吃飽穿暖,我們深感榮幸。”

孫一謙在任職三年後,轉到靈山任職。司寇(官職名)王世貞(明代太倉人,官至刑部尚書)作詩贈曰:

青衫白馬帝城西,
祖道無人日欲低。
猶有若盧方畝地,
赭衣能作數行啼。

詩的意思是講:

孫一謙穿著青衫,向西騎馬揚蹄,
走了古道熱腸的人,太陽也低迷。
那裡還有一座悽苦的監獄,
穿著囚衣的人們流著淚,對他難捨依依!

王世貞的這首詩,是對孫一謙的真實寫照。

四、不可恢復肉刑

宋代大臣韓絳、曾布,建議恢復肉刑,皇上召集大臣們討論此事。

大臣呂公著說:“現在道德規範,還沒有建立起來,而嚴刑酷法繁重,肉刑不可恢復。因為那樣做,會引起百姓的普遍不滿。”

大臣王?,想在死囚身上先做劓刖刑的試驗,呂公著說:“不可。那樣做,等於給肉刑開了先河,也等於恢復了肉刑。一個良好的社會,不可以建立在嚴刑酷法之上!”

最後,肉刑之事,沒有通過。

(以上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