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七虞(11):直筆吳兢 公議袁樞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12月08日】

【原文】

zhí bǐ wú jīng ,gōng yì yuán shū 。
直筆吳兢,公議袁樞。

ㄓˊㄅㄧˇㄨˊㄐㄧㄥ,ㄍㄨㄥ ㄧˋㄩㄢˊㄕㄨ。
直筆吳兢,公議袁樞。

【注釋】

(1)直筆:據實記錄,不作假隱瞞。
(2)吳兢:唐代汴州浚儀(今屬河南)人。勵志勤學,博通經史。有修史的才能,武則天時被推薦到史館修國史。唐玄宗時,任諫議大夫,修文館學士,衛尉少卿等職。其一生修史,撰有《唐史》、《唐書》、《武后實錄》、《貞觀政要》等。
(3)公議:公正的議論。
(4)袁樞:字機仲,南宋建安(今屬福建)人。自幼勤學,學識淵博。曾任嚴州教授、太府丞、國史院編修、江陵知府等職。修《宋史》列傳,撰《通鑑紀事本末》,開創了“紀事本末體”。

【語譯】

吳兢據實寫史,不因宰相張說的要求而更改史實;袁樞秉公修史,不以章惇為同鄉而粉飾其過失。

【人物故事】

據《新唐書‧吳兢傳》,吳兢敘事簡要詳實,號稱良史。起初和劉子玄(劉知幾字子玄)撰寫《武后實錄》,敘及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勸誘張說,作偽證誣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謀反之事,記載“張說已經答應,有賴宋璟等人極力勸阻,因此張說由禍亂朝廷轉為效忠國家,不然,將危及皇太子(唐中宗)。”後來張說為宰相,讀此文心中不悅,知道是吳兢所寫,就假裝態度從容的對他說:“劉子玄寫魏齊公(魏元忠)之事,有不少穿鑿附會的說法,怎麼辦呢?”吳兢說:“劉子玄已死,不可受此誣陷於地下。這是我吳兢據實所寫,草稿還在。”聽聞者都讚嘆其正直。張說屢次動之以情,請求更改此文,吳兢推辭說:“依循您的私情,如何名為實錄呢?”終究不改。世稱吳兢為今之董狐。

據《宋史‧袁樞傳》,南宋袁樞喜歡誦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但苦於其廣博繁多,就區別其事而貫通之,名為《通鑑紀事本末》。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到此書,上奏皇上,宋孝宗讀後大為讚嘆,賜給東宮太子及江岸諸位將帥,並且命令他們熟讀,孝宗說:“治國之道盡在此書了。”袁樞升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編修國史(《宋史》)的列傳。北宋章惇的子孫以同鄉之誼,宛轉請託袁樞修飾章惇的傳記,袁樞說:“章惇擔任宰相,負國欺君。我身為史官,史家記事的筆法不能有所隱瞞,寧可辜負鄉人,不可辜負天下後世公議。”當時的宰相趙雄統籌管理修史之事,見此讚嘆說:“袁樞無愧於古之良史啊!”

【說明】

吳兢寫史不願徇私,既然是實錄,當然以事實為準,他不畏權勢,不隱瞞真相,留下了千古清名。除了《武后實錄》,吳兢著作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貞觀政要》,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歷史記錄,描述唐太宗與群臣共創繁華帝國的關鍵所在,包括治國安民之術、自身修養之要,成為朝野必備、為人必讀的教科書,不僅是皇帝的治國楷模,官員的行為準則,其中君臣表現出的正直、善心、寬容,也有助於淨化社會人心。

袁樞修《宋史》寧可對不起鄉人,也要坦然面對天下後人,如今我們能看到歷史真相,真要感謝這些勇於捍衛真理的史官了。袁樞被宋孝宗所讚賞的《通鑑紀事本末》,開創了紀事本末體的史書體例,以記事為主,兼有紀傳體和編年體的優點。和司馬遷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司馬光以年代為順序的編年體,同為史學三大巨作。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