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3月09日】
【白話試譯】
先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也不清楚他的姓氏名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便用五柳作了他的名號。為人安閒靜穆,不大說話,不羨慕榮華富貴。好讀書,只求明了大意,每逢心中有所體會,便樂得忘記吃飯。性喜喝酒,可家窮,沒法常喝到,親朋舊友知道他這種情形,有的就預備了酒請他去喝,他一到那就一飲而盡,總要喝個大醉,醉後就返家去,從沒留戀不捨。住著破敗衰蔽的茅屋,擋不住風吹日曬;穿著破爛補丁的衣裳,廚灶常空沒有飯吃,他卻意態安然、無憂無慮。經常寫作詩文以自娛,表達自己的心志,對於得失從不在意,就這樣終其一生。
按:黔婁有過這樣的話:「不憂貧賤,不求富貴。」不就是說的這類人嗎?喝酒吟詩,樂在其中,不改其志,什麼妄念都無,難道這就是上古時期無懷氏治下的百姓嗎?亦或是那葛天氏主政時的子民呢?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到)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指窮人所居極簡陋之屋)蕭然(蕭條衰敗貌),不蔽風日;閻褐(粗布衣服)穿(孔)結(補丁),簞瓢(窮人所用飲食之具)屢空,晏如(安然)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注1)有言:「不戚戚(憂懼)於貧賤,不汲汲(不停的追求)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同類)乎!銜觴(飲酒)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注2)之民歟?葛天氏(注3)之民歟?
【心得體會】
本篇見本集及蕭統《陶淵明傳》,《晉書》本傳、《宋書》本傳亦均收入。當時劉裕將篡晉稱帝,淵明恥不復仕,乃自號五柳先生,並作此文以自況,故可視作他的自傳。
古人的風骨、氣節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只要是僭位篡漢、不循正統,讀書人連名字都改,不願苟同,更遑論在偽政權裡當個芝麻綠豆的小官兒了,所以陶「潛」的更名由此而來,再加上「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歸田作風,使人不得不對他印象深刻!初中的國文課本裡有這麼一篇,當時十歲出頭的年齡,聽著國文老師語氣裡充滿欽佩、口沫橫飛的再三講解,只是覺得這人實在又窮又笨,不知改善家境!如今重讀,就不是此種低俗的認知啦。
現在想來,初中時硬性規定,學生必背國文課本裡的文言古文,也有它的深層道理在,也有它的良苦用心。事隔一甲子,這些往昔背過的名文,依然能琅琅上口,流利背誦,但仔細體會,已不是當年的一知半解,而有了更深刻的體悟。知道陶淵明為了演繹此種人物、為了奠定人們回歸的修煉基礎,吃盡了無數苦頭,只是為了叫你明白──道德的無價、安貧樂道的堅持、修心的重要!
同時也想通了一件事:北宋司馬光崇尚節儉,並為兒子援引張文節的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這句至理名言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可見要安於貧困的生活有多難,何況在巔峰的豪奢境遇裡,一下子跌入窮苦的泥淖中,就更不好適應了,但是如今得法的多數修煉者,不管環境如何變遷、經濟收入大起大落,或是生活條件忽好忽壞的呈現兩極化,可依然收放自如,仍舊安然自在,不因外在的干擾而動搖了助師正法、救度眾生的夙願,更不會因貧困窮苦而終止了史前誓約的踐履,那是在亙古的輪迴中,在生生世世的演繹裡,早已熟悉了的生活方式,早就習慣了的苦難考驗,當然實踐起來安之若素、習以為常!這也是「千錘百鍊、金剛不破」的深層內涵吧!
【作者】陶淵明(西元365-427),字元亮,劉宋篡晉,改名潛,潯陽柴桑(故城在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任彭澤令。因不慣逢迎,拂袖歸田。他是曹植以後的一大詩人。詩文清瑩淡遠,妙造自然。著有《陶淵明集》。
【注1】黔婁,戰國時,齊人,修身高節,不求仕進。魯共公欲以為相,齊威王聘為卿,均不就。貧甚,死時,衾不蔽體。著書四篇,言道家之務,號黔婁子。
【注2】無懷氏,古帝號。《路史・禪通紀》:「無懷氏,帝太昊之先。其撫世也,以道存生,以德安刑,當世之人,甘其食,樂其俗,安其居而重其生意,形有動作,心無好惡,老死不相往來,令之曰無懷氏之民。」
【注3】葛天氏,亦古帝號。《路史・禪通紀》:「葛天者,權天也;爰擬旋穹,作橫象,故以葛天為號。其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無能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