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2年03月14日】
仁義道德主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過程,春秋孔子集大成而形成後世的儒家學說。
仁義道德,是指人的本性“仁心”與“義理”在不同層面和境界的體現方式和內涵,儒家學說簡而言之,就是對人之本性和理性表現在個人和家庭及國家的行為和狀態的不同層面的論述,以誠心、正意而修身為基礎的齊家和平天下實踐和證實仁義道德之道路,奠定了基本做人的道理。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的之爭論古來有之,從根本上講歷來的爭論忽視了一個問題:孔子的生命過程,也是一個實踐證悟仁義道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對某一個道理的證悟也是由深入淺的過程,孔子某一個時期的言論只是孔子那一個時期證悟道理的見證而不是某一個道理的終極。因此,對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的認識,是後人自己證悟道理和個人境界的真實反映。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是仁心與義理兩個境界的對同一事物和境遇的不同表現。以直報怨是義理範疇的內容,用現代人的說法:面對不公的情況,能當面說清的就當面說清,不背後搞名堂;當面說不清的就訴訟於法律。而人的“義理”的基礎就是公平公正,自古以來的那些行俠仗義者就是求得個人及民族之公平公正而兩肋插刀者。
以德報怨是仁心範疇的內涵。仁心是發自內心的愛護和關心生命為基礎的,當自己遭到不公的境況的時候,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理解別人的痛苦,站在對方的立場而一笑泯恩仇,無怨無恨。這就是由義理主宰自己到仁心主宰自己的道德昇華了。
以直報怨和以德報怨,是仁義道德不同層面的內涵,一個人從以直報怨求得個人的公平公正到能夠以德報怨,這是這個人通過艱苦修煉達到心性容量的擴大,精神境界昇華的結果,也是人之本性對待事物的態度,也是恕道的內容之一及寬恕之道的昇華。公平公正和對生命愛護和關心是仁義道德的基礎,也是古代中國社會的真實狀態和古人的精神狀態之實質。
仁義道德,是人之所以為萬靈之長的內涵與本能,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純正的仁義道德,無論是體現在個人還是體現在民族之間的大仁大義,都是以性命相見和相托的所謂殺身成仁,捨身取義者,這樣表現如上古的三皇五帝及周公、孔子等等之內修道德而推己及物恩澤後人之大仁者,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文天祥之大義者,遍布中國史書而存於中國人的精神!這些都是中華仁義道德的傳承、實踐和中華文明及中國人精神內涵的鑄就者。
可想而知,在仁義道德之中國,靠謊言和暴力騙的政權的中共是無立足之地的,一個公平公正和互相友愛的社會,鬥爭哲學和階級鬥爭完全就無用武之地了,中共為自己的政治理念因此而不擇手段的鏟除之。當馬列中共能存身於中國的時候,失去仁義道德的中國,就被改造成一個沒有公平公正,人與人之間也完全失去真誠、關心與愛護的社會了,這就是中國60多年來歷盡浩劫之結果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眼前社會的一切不公和道德淪喪的根源。
社會的公平公正和友愛,是人們共同的嚮往,但是,為甚麼現代的中國,很多文人學者盲目的反對仁義道德和中華文明?這是近百年在西學唯物和馬列中共的摧殘和洗腦下的產物,他們一面追求人權和自由,一方面卻反對仁義,一面卻對仁義道德的內涵了解幾乎為零,頭腦簡單的一句“封建迷信”就把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否認了,這種中國知識分子式的愚昧和無知,反應出整體國人的愚昧和沒開化。
傳統文化的復興,從尊重祖先了解仁義道德之內涵開始,那是中國人人性和理性復甦之道路,也是個人教養和中國獲得尊重和進入未來之必須,這就叫開啟民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