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晚會傳遞的信息對所有人都有意義」

【正見新聞網2010年01月22日】

2010年1月20日晚,神韻紐約藝術團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甘迺迪中心歌劇院上演了第二場演出。神韻晚會展現的精神內涵給不同階層的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神韻晚會傳遞的信息對所有人都有意義”

斯坎澤將軍(General Skantze)退休前擔任美國空軍副司令,多年前還訪問過中國。斯坎澤將軍和夫人帕特·斯坎澤(Pat Skantze)觀看了1月20日晚的演出。帕特·斯坎澤是華盛頓的一位社交名人。

斯坎澤將軍說看了神韻晚會,他很感動。他說:“這是一場很好的演出,我真的很喜歡。”

斯坎澤夫人說:“神韻晚會傳遞的信息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有意義。正義的信息,還有完美的歌詞,內涵深刻,非常富有精神內涵。”

英國文職人員安德魯·海爾-拜恩(Andrew Hale-Byrne )也觀看了1月20日晚的神韻演出,海爾-拜恩為神韻晚會的流光溢彩,富有精神內涵,鼓舞人心所震撼。

他說,在晚會中,他不但了解到中國的歷史,還看到當今對中國產生影響的現實問題。

教育顧問:神韻展現中國文化全貌

美國教育顧問桑德拉·岡薩雷斯(Sandra Gonzalez)和朋友經銷信息技術的托尼·布朗(Tony Brown)觀看了1月20日晚在美國甘迺迪中心歌劇院上演的神韻演出。

岡薩雷斯(Sandra Gonzalez)在談到對演出的感受時說:“神韻演出恢宏、壯觀、美妙。”她說:“神韻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全貌,我以前從未見過。”

神韻的舞蹈演員、晚會呈現的精神內涵以及中國人的各種信仰修行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岡薩雷斯說:“雖然這是我第一次來看,但不是最後一次!”

岡薩雷斯的朋友托尼·布朗說:“美麗的演出,非常有教育意義,尤其是主持人的解說,讓我們了解到許許多多中國不同的傳統。”

布朗說,他從精彩的神韻演出中學到很多。他說:“晚會對我來說更像一座引見中國傳統價值的橋樑,以現代的視角呈現,尤其是呈現的整場演出的方式。”

看到舞蹈《擋不住神的路》中,堅持“真善忍”信仰的母女遭受迫害時,布朗說他對此感到同情。他說:“我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任何一個人都會用善對待這個問題。”

法律教授:神韻出於大師的傑作

喬治城大學法律教授舍曼·科恩(Sherman Cohn)先生在談到對演出的感受時說:“我只能說,這一定是出於一位大師的傑作。”

科恩教授說:“舞蹈美得令人難以置信,服裝、色彩,令人驚嘆,演員出眾,尤其是男舞蹈演員,那位領舞,他是我所看到的最棒的舞蹈家。這真的是一場非常賞心悅目的演出。”

科恩教授說:“很多節目講述故事,舞蹈也是文化的一部份,一些故事講的是來自於天上,又回到天上的王,不過我發現有趣的是舞台和天幕的交相變換,製作非常成功。”

科恩教授說,看到展現因信仰而遭受迫害的那個舞蹈時,他的內心受到觸動。他說:“當你看到有人因他們的宗教信仰遭受迫害時,當然會觸動你的心,一定會。我們是美國人,我們明白,這是我們國家的基石,人們當初來到這裡就是要逃離迫害。”

俄文化參贊:神韻演出是最大規模的外交

俄羅斯駐美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維亞切斯拉夫·莫甚卡洛(Vyacheslav V. Moshkalo)博士是當晚上千名觀眾之一。莫甚卡洛說,神韻藝術團創作了一部偉大的作品,神韻演出是人們所能想像到的最大規模的外交。

莫甚卡洛博士說:“我認為這場演出真的很好,從人們的反映你就可以看得出來,觀眾拍手喝采,他們很喜歡,這場高水準的藝術很有價值,真的很吸引人。這真的是最高水準的演出,令人驚嘆,精彩、輝煌。”

莫甚卡洛說,每個節目都很好,從開始到最後的每一個他都記得,所有都是高質量、高水準的節目。他明年還會來看神韻全新的節目。

莫甚卡洛說:“我認為神韻藝術團真的創作了一部偉大的作品,文化把人們凝聚到一起,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文化在人們之間架設橋樑,今天,神韻架設起許許多多的橋樑,數不勝數。”

“像一次中國文化之旅”

在聯邦政府工作的安娜·蘭格(Ana Rangel)和她的朋友們一起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甘迺迪中心的第三場演出。

兩年前,蘭格女士曾在地鐵站接到過神韻演出的傳單。今年在電視、廣告上她又看到了演出的消息,當在購物中心再次看到神韻消息的時候,她決定購票觀看演出。

她表示:“我太喜歡這個演出了,非常了不起,有很好的表現力。”

她說:“男演員的舞蹈技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服裝、交響樂隊以及編舞,我陶醉於其中。”

她特別提到:“舞蹈和音樂配合得恰到好處。”

蘭格女士覺得神韻演出沒有語言隔閡。她說:“如果我把既不講英文又不講中文的母親帶來,她也會看懂這個演出。”

因為她對其他國家的文化很有興趣,她注意到,演出展現了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特色。她說:“像一次中國文化之旅。”

莫甚卡洛表示,俄羅斯是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國家,他期待神韻藝術團去俄羅斯演出。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