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0年08月23日】
在被發掘的殘缺壁畫上,描繪身著典型唐代服飾的當地人,反映唐代中原佛教及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已開始深入影響于闐。
從2002年到今年8月,新疆考古隊在達瑪溝發掘了四處佛寺遺址。學者認為,達瑪溝是塔克拉瑪干南部保存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狀況最好的地區。在被發掘的殘缺壁畫上,有些描繪身著典型唐代服飾的當地人,反映唐代中原佛教及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已開始深入影響于闐。
據《京華時報》報導,達瑪溝南部區域佛寺遺址發掘清理的佛寺,大多始建於公元6世紀—8世紀。公元10世紀—11世紀,西域的喀喇汗王朝(以今喀什、疏勒為中心)對臨近的于闐王朝(以現今和田為中心)發動戰爭,摧毀了佛教盛行的于闐古國。千年後,考古專家在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南部的荒漠中發現了佛寺遺址。
2002年到今年8月,新疆考古隊先後發掘並命名了“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2號、3號佛寺遺址”“達瑪溝喀拉墩1號佛寺遺址”。考古人員認為,如此密集的佛教遺址群的出現,說明當年這裡佛寺林立、香火興旺的繁盛場面可能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像。自佛教傳入以來,于闐就是塔裡木盆地香火最為鼎盛的地方,作為中國大乘佛教的發源地,內地很多高僧大德西天取經首先到的都是于闐,可以說這裡就是中國佛教的“小西天”。
達瑪溝鄉的老人們說,“達瑪溝”不是維吾爾語,他們的祖先搬到這裡時就叫這個地名了。考古專家多方求證認為,當時于闐使用的語言應是和田塞語,同時使用了大量梵文詞彙,“達瑪溝應該是梵文和和田塞語的結合”。“Dama”來自於和田塞語中梵文藉詞“Dharma(佛法)”,“go”可能是表示地名的詞綴。如此一來 Damago可能是Dharmago,意為“佛法匯聚之地”,而它的漢語音譯則應改為“達摩溝”。“這與達瑪溝區域大量佛教遺蹟的出現和保留下來的現狀,完全吻合。”
最早發現並發掘的“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遺址”發現過程頗為神奇。
2000年3月,當地一個年輕的牧羊人在達瑪溝挖取紅柳根,不經意間發現一尊殘佛像上部。據說由於期望獲得值錢的財物,他和另外幾個年輕人在此挖了一天,僅發現佛寺殘垣和一尊泥塑坐佛像,沒有他們期望中的金銀財物。失望之中,其中一人猛踢佛像腿部一腳。
第二天對佛像動粗之人騎摩托車時不慎摔傷大腿,佛像顯靈說遂流傳開來,2002年5到6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隊發掘了這一處佛教遺址,並命名為“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佛寺”。
考古人員說,這座佛寺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目前所發現的中古時期最小佛殿,佛寺雖小,但壁畫精美,且保存面積在迄今發現所有塔克拉瑪干佛寺壁畫中最大。有資深考古研究員表示,其保存之完整、壁畫之優美、雕塑之精湛、佛堂之典雅,都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境界。
考古證實,沿達瑪溝水系從南至北,到丹丹烏裡克古城(在策勒以北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距縣城約70公裡)近100公裡範圍內廣泛分布著20多處漢唐時期的重要聚落建築和佛教建築遺址,其中大型佛寺遺址群就超過10處,每個遺址群都有多座佛教寺院建築遺蹟。
對達瑪溝區域的佛寺遺址群綜合考古調查工作還在繼續,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2號、3號佛寺遺址,應當屬於一個大型佛教寺院的組成部份。1號佛寺時間早一些,在整個寺院的開建、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 號佛寺遺址為寺院的主體建築,是寺院僧人和信眾重要的禮佛和舉行佛教法事的場所,相當於現代佛寺中的大雄寶殿;3號佛寺遺址是寺院住持和僧人起居、會客、學習、講經、藏經和舉行一些重要聚會活動的場所。
除了佛像外,考古人員也在壁畫中發現身著唐代服飾的壁畫人物形像。壁畫反映了千年以前西域于闐的社會風貌,唐朝圓領官衣稱為一種時尚在於闐流行。這類壁畫是中原文化對於闐生活影響程度的體現,壁畫描繪的是供養人的形像,他們的穿著打扮完全是唐式。可見,唐代中原佛教及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已深入地影響于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