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警告小行星撞擊地球進入海洋將破壞臭氧層

【正見新聞網2010年11月11日】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9日報導,美國圖森市行星科學研究院的伊莉莎貝塔·皮爾洛研究小組運用計算機模擬顯示,如果一個直徑為500米到1000米的小行星撞入太平洋,將激起大量海水蒸發,蒸發出來的高鹽度海水會使臭氧保護層出現空洞,屆時,地球表面將受到有史以來最高的紫外線輻射。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

過去的研究表明,平均每20萬年就有一個直徑為500米或更小的行星撞上地球,而較大行星撞上地球大概每80萬年發生一次。研究指出,超過100個直徑為1000米至2000米的小行星正沿著離地球越來越近的軌道運行,許多更小的行星更是“新冒出的地球鄰居”。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預測,這樣的近地目標(NEOs)約有800個。由於小行星撞進海洋的可能性是撞上陸地的兩倍,這項研究僅分析了小行星撞進海洋的情況。

模擬結果顯示,直徑為1000米的小行星將影響海洋直徑超過1000公裡的區域,大量的水和蒸氣被激起,噴向160公裡的高空。研究人員說,由於海鹽氣化,這些水蒸氣中含有的氯氣和溴將使大氣中臭氧被破壞的量遠遠多於生成的量,導致全球臭氧層出現大面積空洞。皮爾洛說,小行星將產生“一個能包住整個地球的臭氧空洞”,使紫外線的照射強度達到峰值,高於目前地球上任何地方所受到的紫外線輻射。

紫外線指數(UVI)是測量紫外線強烈程度的指標,其值超過10就被認為危險。根據模擬結果,直徑為500米的較小行星可能產生的紫外線指數將達到20或更高,會在北熱帶地區持續數月;而直徑為1000米的小行星產生的最大輻射值將達到56。另外,超過20的情況在南北半球都將持續兩年之久。

臭氧空洞會增加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病率。但紫外線指數達到56的情況以往從未經歷過,其影響難以確定,很可能人們不得不白天都呆在室內,以免被嚴重曬傷。

此次研究還發現,中型小行星撞擊海洋還會使作物生長困難、全球糧食產量下降。農民應及早作出反應,選種一些能耐強烈紫外線的作物,並存儲食物以保障低產期的糧食供給。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