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傳奇】正史中的「楊無敵」

【楊延昭傳奇】完結篇:穿越塵封的歷史解析楊家將(1)
作者:仰岳

【正見新聞網2025年07月26日】

「楊家將」敘述了著名的北宋英雄楊業家一門五代保衛國家的忠烈歷史,這故事在中國流傳長達數百年之久,可謂家喻戶曉,歷代以此故事所作的評書、戲劇、小說可謂成百上千,跟楊家將有關的史跡及地名也數不勝數。那麼,在正史中記載的楊家將有哪些可歌可泣的事跡呢?本篇將展開楊延昭之父楊業(楊繼業)留名青史的英烈史卷。

正史中的楊家將  楊業戰威嚇契丹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皆為北宋名將,並稱「楊家將」。左:楊業(公元923年—986年),又名繼業,北宋抗遼(契丹)將領。中:楊延昭(公元958年—1014年),人稱楊六郎,北宋抗遼名將。右:北宋大將楊文廣(西元?—1074年)。(公有領域)

楊延昭的父親楊業(公元923年—986年)是并州太原人,早年於北漢為官,以驍勇善戰聞名,於雁門關一帶與遼國(遼國於公元983年—1066年期間改名契丹)交戰數十年幾乎戰無不勝,有「太原驍將」、「楊無敵」的稱號,之後歸降於大宋。

楊業出身將門,父親楊信,曾任北漢朝麟州刺史。楊業自幼性情豪邁,氣度不凡,樂於任俠,騎射過人,酷愛畋獵,所獵得之物遠勝常人。他曾對身邊隨從笑言:「我將來若為將出征,調兵遣將之事,也就如同操鷹犬去捕雉兔罷了。」弱冠之年楊業投效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屢立戰功,晉升建雄軍節度使,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國人贊呼他「無敵」。

宋太宗親征太原時,早已聞知楊業威名,私下曾多方用重金想招攬他。不久,北漢情勢日危,孤城岌岌可危,楊業見大勢已去,便進言君主劉繼元,勸其早日歸順宋朝,以保百姓生靈免於塗炭。繼元終而降宋。

宋太宗聞報後,立即遣中使召見楊業,見之大喜,隨即授以右領軍衛大將軍之職,班師還朝後,又擢升為鄭州刺史。由於楊業久歷邊事,對敵情瞭然於胸,太宗又派他出任代州知州,兼管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臨行前,太宗更密賜封裝重禮,對他寄以厚望。不久後,契丹軍大舉犯邊,越過雁門關南下,來勢洶洶。楊業僅率麾下數千騎兵,從西側山陘悄然出動,繞道小徑,折至雁門北口,突然從敵軍背後發動襲擊,一舉擊潰契丹主力。此戰大捷,震動塞外,宋朝嘉其功勳,加封為雲州觀察使。

自此之後,契丹軍但凡遠遠望見楊業軍旗,即不戰而退。楊業的威名讓許多戍邊主將對他心生忌妒,甚至有暗中呈奏誣告他。太宗閱後,一概不理,反將奏章密封交給楊業處置,對他深信不疑。

楊業最後一役  忠魂長留丹青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再次北伐契丹,收復燕薊故地,分三路出擊。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主帥,王侁、劉文裕當護軍,雲州觀察使楊業為副將率領西路軍自雁門關出發。起初進展順利,連續攻下雲、應、朔、寰四州,直抵桑乾河邊(位於河北、山西北部),但由於曹彬率領的東路軍挫敗,宋太宗即命三路軍全撤退,把西路軍攻下的四州人民遷往大宋境內,由潘美所領軍兵保護。

當潘美、楊業撤軍至朔州南面的狼牙村時,契丹蕭太后與手下幾名大將領著十餘萬大軍已攻陷寰州。楊業見來軍勢盛,主張繞道而行,保護州民撤退,並於陳家谷口設下強弩兵伏擊契丹軍,再以騎兵援於中路,以保證撤退的軍民們安全回到境內;然而這個計劃卻遭到潘美和監軍王侁等人的反對。

王侁譏諷道:「你統領數萬精兵,如今竟畏敵如虎,膽怯至此!我看不必拐彎抹角,直接從雁門北川直驅前行,擊鼓疾進就是了,何需這般顧慮?」當下劉文裕也表示贊成。

楊業沉聲答道:「萬萬不可!此舉必敗!」

王侁冷笑道:「君侯素有『無敵』之稱,如今見敵卻畏首畏尾、遲疑不戰,難道你心中另有他志?」

楊業回道:「我楊業不是伯死,只是認為時勢不利,不能讓士卒白死而又不能立功,既然你們指責我不去死,我就先死在諸公之前好了。」說完就帶兵由石峽路向朔州出發。

臨行前,他含淚對潘美說:「我此去必定要失利,我楊業本是北漢降將,按理早該死了,但皇上不殺我,反而讓我繼續任官帶兵,我並非故意放著敵軍不去出擊,而是等待時機,爭取戰功以報國恩,今天諸位指責我有意避敵,那我楊業就當先送死殺敵吧!」於是指著陳家谷口說:「請你們在此布置步兵強弩,分左右兩翼準備救援,待我楊業轉戰到這裡,就從兩面夾擊敵軍相救,不然我軍將會全軍覆沒。」

潘美答應了楊業的請求,在陳家谷口布兵以備救援。從清晨到午前,王侁命人登高望敵,見楊業沒有回來,以為楊業已擊敗契丹軍兵,為了爭功,擅自領兵離開谷口,主帥潘美無法制止,乃緣著交河向西南行二十裡。不久後他們就聽到楊業兵敗的消息,但這時他們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率兵逃離戰場。

楊業這邊率部下與契丹軍兵死戰一整天,自午至暮終於退到陳家谷口,但是潘美、王侁的援軍早已離去,楊業至此見到空無一人的谷口,悲傷至極,拍胸痛哭。他繼續率領將士們力戰,打到最後全軍壯烈殉難。此時身中數十處創傷的楊業仍奮力殺敵,手刃數十百人,直到坐騎受了重傷不能行動,才被契丹兵所俘,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役中戰死。楊業嘆息道:「皇帝對我寬厚,給我機會討伐敵人報國,然而卻被奸臣所害,導致我軍戰敗,我真是無顏再活。」於是他絕食三日,就這樣死去。

太宗皇帝得知楊業死訊後深感痛惜,立刻發布詔令表彰他的功績,追封他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之後更下令給楊氏一族豐厚的賞賜,賜予千匹布帛和千石米糧。對於主帥潘美則給予降職三級的處分,而護軍王侁、劉文裕則遭免職除名為民。(後來王侁獲特赦,但病死於途中,劉文裕因非主事者,被召回。)


北宋《楊家將全傳》插圖,1892光緖壬辰年版本。(公有領域)

忠烈武勇效家國  眾人感泣留青史

楊業雖然不通經書,但他始終對朝廷忠心耿耿,其為人英勇無畏,不單足智多謀、謀略過人,更善於練兵攻戰,能與士兵同甘共苦。代州一地相當寒冷,人人都穿上毛氈披肩禦寒,而楊業卻僅僅披著一件棉衣,坐在營帳中處理軍務,周圍也不點火取暖,侍者因天寒而無法忍受,但楊業始終面帶微笑,毫不在意。他領導官兵有方,對下屬恩情相待,因此將士們誓死為他效力。

在朔州之戰飲敗時,楊業對身邊僅存的百餘名將士說:「大家都有父母和妻子,跟我殉死並無意義,大家可以自由逃離回去向皇上覆命。」然而卻沒有一人離去,隨行的淄州刺史王貴也奮力殺敵數十人,最終大家都戰死沙場。聽到這個消息的百姓們無不流下眼淚。

楊業死後,朝廷為了表彰他的英勇與忠誠,任命他的兒子延朗(延昭)為崇儀副使,並給予其他兒子不同的官職。

參考史料:
《宋史‧列傳第三十一》
《隆平集》宋 曾鞏
《楊家將故事考信錄》余嘉錫 1945年出版
《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明朝 佚名 秦淮墨客校閱
《兩宋志傳》明朝 熊大木 秦淮墨客校閱
《楊家將(穆桂英)傳說》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5年出版 高雪松整理
《楊家將外傳》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1986年出版 趙雲雁搜集整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