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5年10月14日】
最新研究顯示,特定古典樂曲有望輔助控制血壓,是一種有潛力的非藥物療法。(The Epoch Times 製圖 / Shutterstock)
我們都熱愛音樂,它能助人放鬆身心,也能讓人隨之起舞,特別是古典音樂,因其對情緒的正面影響而備受推崇。
然而,音樂不僅能提升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同樣深遠,尤其在血壓這類重要指標上。一項新研究表明,特定類型的古典音樂能夠調節血壓,可能幫助身體更有效地控制血壓水平。
最新研究:音樂如何「帶動」你的血壓?
在2025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音樂與血壓的有趣連結。研究發現,當音樂的旋律和音量變化越有規律、越能預測時,我們的血壓就越容易跟著它的節奏走。
這背後的原理叫做「節奏同步」。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當我們聽到喜歡的音樂時,會不自覺地跟著點頭或踏步,而我們身體內部的節奏(比如血壓的起伏)也會被外部的音樂節奏「帶動」。
研究團隊由倫敦國王學院的丘教授(Elaine Chew)帶領,他們發現,在所有測試的樂曲中,像李斯特改編的舒伯特〈小夜曲〉這類結構清晰的古典樂,就展現了最強的同步效果。
這項發現令人興奮,它意味著未來我們或許能利用特定音樂來幫助身體更有效地穩定血壓。而且,這個原理不只適用於古典樂,只要是結構清晰的音樂類型都可能有效。
「節奏同步」:音樂療法的科學依據
為甚麼我們會不自覺地跟著音樂打拍子?因為音樂能觸發大腦中讓我們感覺愉悅的區域,這也是它能對身體產生強大影響的起點。
丘教授解釋,人類天生就會隨音樂舞動。這種與外部節奏同步的本能,不僅有益健康,更是社交的基礎。
過去的研究就發現,我們的呼吸和心跳會跟隨音樂的規律變化。而這項最新的研究則更進一步證實,就連血壓也會產生同樣的同步反應。
透過精密的數據分析,科學家們證實了音樂與血壓的高度關聯性,這也為未來使用音樂作為非藥物療法來管理心血管健康,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專家觀點:邁向個人化的「音樂處方」時代
對於這項研究,未參與其中的心臟科醫師妮莎·帕裡克(Nisha I. Parikh)也表達了高度的興趣。她認為,用音樂來輔助控制血壓,是一種很有潛力的非藥物療法,相信許多患者會樂於嘗試。
不過她也提醒,這不代表可以馬上取代藥物。若要將「音樂處方」應用在臨床上,必須在醫師的指導下,透過穿戴式裝置等方式密切監測血壓,才能評估是否能安全地調整藥量。
帕裡克醫師強調,這項研究的價值在於它的精準性。它證明了不是任何音樂都有效,而是那些結構可預測、音量適宜的「特定樂曲」,才可能成為有效的輔助療法。
原文 Classical Music May Help With Blood Pressure Control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