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25年10月15日】
(Illustration by The Epoch Times, Shutterstock)
美國跨國零售行業巨頭沃爾瑪(Walmart)執行長道格‧麥克米倫(Doug McMillon)近日表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正在顛覆公司各個層面、各個行業的每一個崗位。許多崗位將會被淘汰,也會創造出一些崗位,而且大多數崗位都會以某種方式被重新調整。這一切都發生得如此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這當然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然而過去幾十年的經驗無疑應該讓我們對這趟未知之旅同樣謹慎對待。明智的做法是:問一問代價是什麼?我們可能會失去什麼?
人工智慧的最大問題不在於其功能、效率或實用性。它在所有這些方面的表現都令人驚嘆。危險在於它對人類大腦的影響。人工智慧的整個宗旨就是為所有問題提供答案。但是獲得答案並非人類進步的源泉。
簡而言之,人類的進步源於不斷的學習。學習的唯一途徑就是經歷獲得答案所需的種種不適。我們首先需要學習一些方法,然後運用這些方法。我們會發現自己錯了,然後又錯一次。我們發現了錯誤,修正了錯誤,但是仍然還是錯的。於是我們發現了更多的錯誤。最終,我們找到了答案。
在這個時刻,我們就會感到滿足。我們會感覺到自己的大腦在高速運轉。我們的思維得到了提升。我們會體驗到一種成就感。
只有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才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學習的過程源於失敗的痛苦,以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人腦的力量。而那些依賴人工智慧來生成所有答案的學生或工作者,永遠不會培養出自己的直覺、判斷力,甚至智力。這樣的人會一直處於無知狀態。知識的漏洞將無法被發現和填補。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巨大危險。
這個觀點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雷特瑟夫‧萊維(Retsef Levi),他在9月24日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舉行的一場活動上發表了演講。這場演講精彩絕倫,還提出了許多其它觀點。他發出了嚴厲的警告:構建完全依賴人工智慧的系統可能會對自由、民主和文明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即使從個人角度來看,人工智慧也有可能消解我們的思考能力,僅僅因為我們不再需要思考。最近,我查詢的幾乎每一份文檔都提供了一個帶有快速摘要的人工智慧工具,這樣我就不用真正閱讀任何內容了。這太荒謬了,我希望這些公司能停止這種胡鬧的行為。
然而他們不會停止。這一切都始於一個我所鄙視的詞語:「執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指對較長商業計劃書、研究報告或項目提案的簡明概述,提煉了文件的主要內容、關鍵發現和結論,以便特定讀者能快速掌握核心信息)。我不知道這個詞從何而來。難道是說,一位忙碌又講究排場的「高層主管」,身上掛著呼叫器、開著飛馳的跑車,根本沒空理會細節與故事脈絡,因為他得接電話、做出重大決策嗎?我不知道,但如今「執行摘要」已經泛濫成災,席捲了所有領域。
我們現在希望每個人都直奔主題,直接問「是誰幹的」,而不是去看那些戲劇性的情節,或者聽聽那些電梯遊說(elevator pitch,指在極短時間內用簡明且具吸引力的方式闡述核心觀點的溝通方法),因為我們根本沒時間多想。畢竟,我們總有更好的辦法來打發時間。那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有人會想,讀更多「執行摘要」吧。
這些全是荒謬的偽裝,我們自以為科技已經如此先進,導致我們以為自己實際上不再需要了解任何知識。智能系統會替我們搞定這一切。
我們什麼時候才會花時間去思考和學習?有了這麼多工具來逃避真正的思考,那麼我們怎麼知道,系統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答案呢?
有人可能會說,電子計算器和網際網路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確實如此。它們都存在這種危險。
我大概是最後一代在大學裡只靠卡片目錄和紙質書堆作為唯一資源的學生了。不上課的時候,我就泡在圖書館裡,大部分時間都坐在地板上,四周都是書架。
這是一次冒險,也是一次工作,也收穫了回報。博覽群書是一種樂趣,我用兩年的時間一點一點地讀完了大學圖書館裡的館藏書。這就是我如今引以為傲的知識庫。
我愛上了學習。我不僅想知道答案,更想知道如何找到答案。
即使是尋找期刊,也需要翻閱無數厚厚的書本,仔細閱讀。一旦找到,我們就可以去書架上挑選150年前的文獻合訂本。我們可以像前幾代人一樣,親身感受這些書頁,體驗閱讀它們帶來的感受。
我常常想,這種情況是否會再次發生在如今的學生身上。我在想,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毫無疑問,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更快了。資訊時代有很多美好的特徵。然而,可悲的是,整個體系都圍繞著為每個問題提供答案的理念構建。我們越是跳過探索和掙扎奮鬥的過程,就越覺得這個體系有效。對於這點,我並不敢苟同。
高中時,我在書店發現了《克裡夫摘記》(CliffsNotes)一書。書裡面有學校老師布置的每一篇文學作品的簡短摘要。我買了幾本。我發現,我只需花30分鐘就能掌握要點,而不用花9個小時讀完一本書。這能讓我在學校考試中拿到B,有時甚至拿到A。
但是後來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我無法和別人談論這本文學作品。他們說自己讀這本書時體驗到了情感上的體驗和興奮。而我卻沒有。到底誰才是那個笨蛋?我剝奪了自己一次美好的體驗:真正地閱讀一本書。
了解人物、情節和結局嗎?那只是數據而已。我沒有進入作者創造的另一個世界的那種蛻變體驗。我什麼都記不住。
所以,我決定不再這樣做了。我意識到答對考題、通過考試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學習,是循序漸進,是獲得探索的體驗,是訓練思維的過程。這樣做的學生變得聰明,甚至睿智。沒有這樣做的學生則原地踏步,無法提升自我。
最終,所有學生都會想方設法鑽這個體制的空子。在研究生院尤其如此。教授們渴望得到奉承,而學生們也學會了如何應對,甚至不用閱讀任何教材。這些人就是玩世不恭。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我始終無法理解他們為甚麼要費盡心機去做這件事。
當然,他們成功了,但是結果如何呢?
可悲的是,我們的整個教育體系都圍繞著考試。考試的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能給出正確答案。這樣的體系總是會被玩弄,最終淪為判斷題和多項選擇題。有了電腦之後,情況就更糟了。這種現象我們已經習以為常,而且持續了18年之久。
這不是在培養思考能力,這是在訓練機器人。
人工智慧只會讓問題雪上加霜,它剝奪了人們經歷所有事物中的掙扎與過程的機會。事實上,唯有經歷從起點到終點的艱辛跋涉,才能真正鍛鍊出思維的肌肉。
我時常回首往昔,憶起當年為音樂付出的漫長時光:學習長號、鋼琴和吉他演奏;將唱片裡聽到的旋律譜寫在五線譜紙上;在練琴房裡埋頭苦練;參加各種比賽的選拔。
我後來沒有把音樂當作我的職業追求,是不是就白白浪費了呢?絕非如此。我是在學習如何通過不斷的實踐取得進步。
多年後,我從一個知識領域轉向另一個領域。有段時間,我痴迷於所謂的末世論(eschatology),即關於世界終結的神學理論。我讀過大概60到100本關於這個主題的書籍。如今我已不再關注,難道是虛度光陰嗎?絕非如此。那段時光是在訓練大腦高效運轉。
正因如此,當孩子痴迷1990年代的英國奇幻文學《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書籍並反覆閱讀五遍時,父母不該感到懊悔。這是孩子提升思維能力的絕佳途徑。任何以熱情與勤勉投入的事物,都能對抗思想的惰性。
問題就在這裡。人工智慧是一種懶惰的技術。人們喜歡這一點,甚至喜歡得有點過分了。現在,人工智慧似乎很神奇,因為它與有思維能力的人結合在一起。(這也是萊維教授的觀點。)
然而,當有思想的人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病態、懶惰、輕率、無法自己給出任何答案的人時,那會發生什麼呢?
那將是世界末日。也許我讀到的那些關於末世論的書能提供比我想像的更多幫助。
目前,我使用的大型語言模型經常出錯,甚至非常頻繁地出錯。我通常能發現這些錯誤,而AI引擎宣稱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我們通常將這種錯覺稱為問題。或許並非如此。
比偶爾犯錯的人工智慧系統更糟糕的,就是永遠正確的人工智慧系統。後者最容易令人滋生懶惰和愚蠢。
總而言之,我給沃爾瑪的建議就是:切勿在供應鏈中構建任何完全依賴於某項新近剛部署技術的功能系統,尤其當這種技術還沒有人真正理解的時候。如果執意這樣做,作為全球零售巨頭的你們將會發現,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會變得越來越脆弱,終將敗給那些重視人情、判斷力與智慧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會拒絕那些毫無良知、只會不斷吐出毫無意義廢話的沒有靈魂的機器。
作者簡介:
傑弗裡‧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 2019)一書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廣泛發聲。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原文:Will AI Eat Our Brain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