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快樂嗎? 專家:從保持善良開始

陳俊村

【正見新聞網2025年10月24日】

一名善良的女子扶老太太下車。(Shutterstock)

很多人上下求索,想找到能讓自己快樂的方法。對此,有專家表示,善良的心是快樂的真正泉源。保持善良就能讓自己快樂。

美國熱門Podcast節目「快樂」(Happiness)的主持人兼製作人、暢銷書作者暨臨床心理學家帕夫(Robert Puff)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撰文說,選擇善良是建立自我價值和創造快樂生活的實用策略。

帕夫寫道,新生嬰兒、幼獅和幼犬的共通點是,他們會在我們心中喚起一種共鳴——溫暖的感覺、保護的慾望、以及溫柔的愛。這就是純真的力量。這份純潔和無助融化了我們的心。我們本能地知道這些生物不會傷害我們,他們只是我們想要愛和擁抱的美麗生命。

他說,這種本能根深蒂固。我們看到純真的行為,就會以善意、愛和同情來回應。我們目睹殘忍的行為,就會感到厭惡、敵意,甚至憎恨。我們不斷地用這個視角來評斷他人的行為。但最重要的評斷,是我們在一生中不斷對自己所做的評斷。

善的循環
帕夫指出,如果我們珍惜外在的純真與善良,那麼我們內心也必須珍惜它。當我們的行為與這些價值觀相符時,就能創造出一個美好且自我強化的快樂循環。

他說,他最近在機場看到一位來自其他國家的老人,正費力地拖著一個又大又重的行李箱走下長長的樓梯。顯得筋疲力盡。他毫不猶豫地一把抓住那位老人的行李箱,連同他自己的行李箱一起搬到了樓梯底部。

那位老人不會說英語,但他燦爛的笑容說明了一切。他滿懷感激。在接下來的機場旅程中,他總是與帕夫目光相遇,並露出最燦爛、最溫暖的笑容。

帕夫說:「事實上,我的內心充滿了喜悅。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讓我感到無比快樂。這就是善的神奇力量。這是一份自發性的禮物,施予者和接受者都同樣有回報。」

不善的沉重負擔

帕夫說,當我們違背與生俱來的善念而行事時,尤其是對無辜的人(或其它動物),隨之而來的自我厭惡會是巨大的。它會在我們的靈魂上留下沉重而持久的創傷。

他提到了與他大學時寵愛的兩隻貓有關的例子。他說,由於工作和旅行的關係,他無法再照顧它們。在未能替它們找到新家的情況下,他開車去了愛荷華州的鄉下,打算把這些貓送給一個農場收養,但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不敢敲門,所以直接把貓留在路邊。當他開車離開時,其中一隻跑到了泥土路中間,只是看著他。

他說,那個畫面縈繞在他心中好幾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每次想到都會哭。想到他可能迫使這些無辜的生命面對如此可怕的命運,他就感到難以承受。

他說:「雖然我已經釋懷,原諒了自己,並在人生中做了很多彌補,但那段記憶卻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傷害無辜的人,也會傷害我們自己。」

選擇善良

帕夫認為,人生總是會帶給我們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善良的道路,也可以選擇殘酷的道路。而通往快樂的真正途徑在於培養一顆純真的心,就像孩子在世間尋找奇蹟和美好的心一樣。

他說,當我們實踐一些小小的善舉時,我們會開始改變對自己的看法。當我們照鏡子時,我們看到的會是一個善良的人。

人都會犯錯。關鍵在於不要糾結於過去,而是要從中學到教訓,原諒自己,並在今天選擇一條不同的道路。今天是嶄新的一天。我們可以選擇成為那個幫人提行李箱的人,那個對陌生人微笑的人,那個充滿愛與善意的人。

他總結說:「藉由行善,我們的心會變得更明亮、更仁慈。快樂不再是我們追逐的遙不可及的獎勵,而是會成為我們始終如一的溫暖伴侶,一個陪伴我們度過每一天的老朋友。」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