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的力量:強化記憶和延緩大腦衰老的關鍵

文/Makai Allbert 編譯/郭小卉

【正見新聞網2025年10月14日】


好奇心透過激活多巴胺相關腦區,創造「學習漩渦」,顯著提升記憶力並減緩老年認知衰退。(llustration by The Epoch Times, Getty Images)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是探索精神的代名詞。他對世界永不滿足的好奇心,躍然於他的筆記本上:從心臟的搏動、水流的漩渦,到啄木鳥奇特的舌頭,無一遁形。

而這份被譽為「歷史上最鍥而不捨」的好奇心,並非天才專屬,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如今科學更揭示了它的力量:它能讓記憶力倍增,減緩大腦老化,甚至化解人際關係的矛盾。

好奇心是如何被觸發的?

我們對已經懂的事情(已知的已知)會感到無聊,對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情(未知的未知)又無從問起。好奇心恰好發生在兩者之間的「甜蜜點」——也就是那些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但又感覺答案似乎就在不遠處的地方。

經濟學家稱之為「資訊缺口理論」。就像嬰兒研究發現的,寶寶們對那些不過於簡單、也不過於複雜,帶有適度神秘感的玩具最感興趣。這就是「金髮姑娘效應」:恰到好處的未知,最能激發我們探索的慾望。

好奇心能激發記憶的超能力

當你感到好奇時,大腦的狀態會徹底改變。一項研究發現,當參與者對某個問題充滿好奇時,他們不僅能記住問題的答案,還能順便記住螢幕上閃過的、毫不相干的人臉照片。

科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學習漩渦」。好奇心就像一個漩渦,不僅會吸進你想學的知識,連周邊的附加資訊也會一併卷進來存檔。

這是因為好奇心會激活大腦的獎勵中心,使其釋放多巴胺。這種化學物質不僅讓你感到愉悅,還能讓記憶系統的運作效率更高,形成「享受學習→尋求更多→學到更多」的良性循環。

好奇心讓你終身受益

好奇心的好處貫穿人的一生:

提升學業表現: 研究證實,好奇心和努力、智力一樣,是預測學業成就的「第三大支柱」。
延緩大腦衰老: 保持好奇心,不斷學習新事物、挑戰思維,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關鍵。研究表明,積極的認知活動(如閱讀、參觀博物館)能顯著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並減緩記憶力衰退。

好奇心如何成為人際關係的黏著劑?

好奇心能滋養人際關係。心理學家托德·卡什丹(Todd Kashdan)的研究發現,比起閒聊,帶著真誠好奇心提問的陌生人之間,能更快建立親密感和溫暖。

好奇的人被認為更有魅力,他們的關係也更和諧。為甚麼?因為好奇心是防禦心態的解藥。當你展現出「我想理解你」的態度時,就傳達了真誠的關心,能有效減少對方在衝突中的攻擊性。目標不是爭個輸贏,而是一起享受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個練習,找回你的好奇心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好奇心很容易被扼殺。專家建議用以下方法,為它騰出空間:

承認自己有所不知:謙遜是好奇心的起點。接受自己並非無所不知,才能為新知識敞開大門。
刻意留白,允許神遊:每天給自己一些不被打擾的時間,不去完成任何任務,只是單純地思考、發獃,讓大腦自由探索感興趣的事物。
別急著Google答案:下次和朋友聚會時,試試「不碰手機」規則。當遇到問題時,不要立刻搜尋答案,而是讓大家一起猜測、討論。這種共同探索的體驗,是深化人際連結的絕佳機會。
好奇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禮物,而且永不過期。正如卡什丹所說,在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找到讓生活變得精彩的新奇與意義」——而這一切,往往只隔著一個「為甚麼?」的距離。

作者簡介:Makai Allbert 是一位健康作家,擁有生物醫學科學學士與人文碩士學位。他曾在馬裡蘭大學從事生物醫學研究,與 NASA 合作數據分析專案,並曾任哈佛大學希臘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他致力於撰寫深度研究的健康新聞。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