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韻舞春風:唐朝王維《鳥鳴澗》

【正見新聞網2011年03月24日】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欣賞的是,唐朝王維一首膾灸人口的詩--“鳥鳴澗”。

王維生於唐武后長安元年,在玄宗開元年間進士及第,時年才二十一歲,晚年官至尚書右丞。王維信佛,少年得志,仕途順利。但在安史之亂中,被迫接受偽職,平亂後受到處罰。從此鬱悒不得志,晚年隱居在陝西的輞川別墅。 

王維是唐代五言詩的代表,以山水田園詩見長,並精通書畫和音樂,有“文章冠世,畫絕千古”的美譽。從他的名字中,也可看出他的心志。他名維,字摩詰,連續讀起來就是“維摩詰”。而維摩詰是得到釋迦牟尼佛稱許的一位大居士,佛教中有一部《維摩詰經》,就是他對弟子們講學的書。會給自己取了這樣的名字,可見他對維摩詰的敬佩了。而王維在歷史上又以“詩佛”著稱,這也跟他在佛教中的修行,有著密切的關係。王維自三十歲左右喪妻以後,從此終生不再娶,三十年獨居一室。後來,他更是舍住宅作為寺院,而且每日退朝之後,就獨坐誦經,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由於對佛法的浸淫日深,他的田園山水詩中,自然就帶著高度的清幽、靜穆的境界,給人留下了許多回味的空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這首王維的名作---“鳥鳴澗”吧!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人閒桂花落”,說的是什麼呢?“人閒”,在山裡的這個人,內心是閒適而恬靜的,沒有絲亳的煩擾。“桂花落”,心靜到連山中那細細碎碎的桂花,在靜夜中紛紛的飄灑,和空氣中暗暗涌動的清香,都能察覺得到。“夜靜春山空”,越發顯出了夜晚春山的靜謐和空寂。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靜夜的春山中,萬籟靜寂。這時皎潔的月兒慢慢的升起了,無聲無息的輝映著春山,卻驚醒了在山林中棲息的鳥兒,紛紛的飛到山間的澗水中,此起彼落的鳴唱著,劃破了這深深的寂靜。

月出、鳥鳴、花落,這些“動”的景像,使得整個天地顯得生動而不孤寂,“月出驚山鳥”,這個“驚”字一下子就打破了春山的靜,鳥鳴過之後又是一陣子的寂靜,反而更襯托出“鳥鳴山更幽”的特點,“動景”更能引導進入“靜”的層次,把“春山夜靜”的氛圍描寫到了極致。這首“鳥鳴澗”的語言精煉含蓄、氣韻生動,表達出了一個多麼豐富,美滿的世界!然而,這也是王維內在境界的體現啊!

王維的詩作有一個特色。像他的名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都是用動態和聲音,描繪出一片靜美的意境。這種綜合了詩詞、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的藝術,使他的作品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高度美學境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的傳統藝術中,尤其是詩與畫,向來強調要“傳神”,要“以形寫神”,所以與西方藝術相比,中國的傳統藝術更著重於“神韻與內涵”,也就是“意”的表現。而王維在他的田園詩中,多於簡易閒淡的景物之中,寄託有深遠無窮的意味,看似隨意,實則精巧蘊藉。就像這首“鳥鳴澗”吧,就是用“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內涵,傳達了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諧。

王維這個多才多藝的才子,在年青時便已名動京師,得到許多王公貴族的青睞。他的許多詩也被人譜成了曲子,傳唱天下。最著名的就是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被推為盛唐絕句之冠。譜為歌曲之後,幾乎成為古今人們送別時必唱的曲子。

那麼他在音樂上的功力,到底有多深呢?據說有一次,他在洛陽看到了一幅色彩鮮麗的壁畫---《按樂圖》,圖裡畫著一群樂工,正聚精會神地奏樂呢,王維邊看畫邊點頭稱讚著。有人問他看到了什麼,他說,這幅畫很不一般。從畫中不僅可以明確的看出來,樂工們在演奏的是什麼樂曲,還看得出正演奏到第幾疊第幾拍。圍觀者聽了,就紛紛湊過去看個仔細,卻什麼都沒看出來。王維便告訴他們,樂工正在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中的第三疊第一拍,但是沒有人相信。於是有好事者很快的請來了一隊樂工,當場演奏起《霓裳羽衣曲》來,當奏到第三疊第一拍時,大家對照這幅畫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原來從樂工的手腕、指尖起落姿態,與畫上相比,果然一模一樣呢!這時眾人無不連聲讚嘆,心服口服了。

王維的畫技也十分的高超.尤其是他畫的水墨山水,其中最為精妙的是一幅《輞川圖》。晚唐時,民間甚至有人在自己身上刺繪著《輞川圖》的全景,稱為“針史”,可見這幅畫的引人人勝了。而相傳北宋的詩人秦觀,有一次久病不愈,痛苦非常。好友高符仲帶著《輞川圖》前來探病,秦觀高興的欣賞了這幅圖後,精神大振,病情好轉,並把這段經歷寫成了題跋,留在了畫上。

千年後的今天,《輞川圖》的真跡早己不在了,只有在輞川別墅的舊址上,還有一棵王維手植的銀杏,每年一到了春天,都會萌發出一片新綠,讓人夢回盛唐。才子王維以他優越的藝術才華,豐富多彩了我中華五千年文化,使他更加的燦爛光輝,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