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大遷徙路線圖

【正見新聞網2011年05月20日】

據國外媒體報導,動物界的大遷徙對很多讀者而言並不陌生,很多人對於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斑馬和其他動物壯觀的奔跑景象印象深刻。可是這只是冰山一角。以下這些動物的遷徙,才是真正的"萬裡長征"。

1、灰鸌的長途跋涉

讀者中或許有人會為了吃一頓好吃的而長途跋涉,但是這個和灰鸌相比,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這種生活在紐西蘭的鳥類每年都會長途跋涉近4萬英裡(約合 6.4萬公裡),來到美國加州海岸、阿拉斯加或日本沿海尋找食物。在有些日子裡,它們一天的飛行裡程就可以超過620英裡(約合997.8公裡)。

儘管這張地圖看上去有點混亂,但這是一張很有價值的地圖。它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生物學家斯科特*夏佛(Scott Shaffer)歷盡心血在2005年製作完成的。他在19隻灰鸌的腳上綁上電子追蹤器,記錄下它們長途跋涉的路徑。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這些鳥類的中途落腳點和目的地:淺藍色線條代表繁殖季節的飛行路徑,黃色線條代表它們的北上征程,而橘黃色的線條則是這些鳥類在冬季的飛行情況,以及它們南下返回紐西蘭的路徑。

而且,如果你仔細觀察,正如圖片下方的小方框中顯示的那樣,不管是飛向哪個覓食目的地,這些鳥類的飛行路徑似乎都顯示出一種共同特徵,即在全球尺度上都呈現一個八字形。

不幸的是,隨著監測計劃的持續,這個八字可能會變的更"矮胖":隨著全球變暖,更高的溫度會導致灰鸌愛吃的浮游植物,烏賊和磷蝦的數量下降。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將可能導致灰鸌食物攝入不足,甚至沒有力氣飛回它們在紐西蘭的棲息地。

2、海龜的旅程

對於任何一個觀看過剛孵化出的小棱皮龜笨拙爬向大海情景的人來說,如果告訴你這些小傢伙長大後將能夠橫越大西洋,無數次往返於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之間,連續游泳超過1萬英裡(約合1.6萬公裡),恐怕很難讓人相信。但這卻是事實。

通過對25隻棱皮龜的跟蹤,生物學家們最近成功獲得了這張它們橫越大西洋的路徑圖。正如圖中顯示的那樣,雖然棱皮龜的旅行清晰的顯示三條不同的路徑,但它們的出發點和最終的回歸地都是西非的加彭共和國沿海,這裡是它們的繁殖地。

在過去的40年間,棱皮龜的數量下降了98%,其中大部分的死亡案例是由於人類漁網的誤傷。考慮到這一點,這張反映棱皮龜遷徙路徑的地圖對於保護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依據這張地圖提供的信息,科學家們已經向11個相關國家發出了呼籲,希望他們加入進來,共同承擔起保護棱皮龜的重任。

3、北極燕鷗:兩極間的旅程

你永遠不可能看到一隻北極燕鷗嘴裡銜著食物,這似乎很難理解。但如果你知道以下這個事實,你就不會這麼覺得了。這種海鳥每年會長途跋涉超過4.4萬英裡 (約合7.08萬公裡),往返于格陵蘭和南極大陸之間,它們會儘可能減輕自身攜帶的重量。這種海鳥不可思議的長途跋涉迫使灰鸌將冠軍的頭銜拱手相讓。人們最近才了解這一點,因為科學家們直到近期才設計出分量足夠輕,能夠戴在北極燕鷗腳上的電子追蹤器。而如果你知道這種海鳥的身材有多小的話,你就會更加驚嘆於這種壯舉了:這種鳥類翼展僅有26英寸(0.66米),而灰鸌的翼展則要達到43英寸(約合1.1米)。

這張地圖追蹤了11隻北極燕鷗的飛行路徑,其中綠色代表秋季的遷徙路徑,紅色代表冬季,而黃色則代表春季的回家之旅。從圖上,你可以看出兩種模式:北極燕鷗的中途歇腳點,要麼選擇在西非沿海,要麼選擇在巴西沿海。你可能會認為這種彎彎扭扭的路徑可能說明這些海鳥做事猶豫不決,甚至導致某些個體的飛行距離超過了5萬英裡(約合8.05萬公裡)。但事實上,它們這樣做是在跟隨各地區盛行的風向,從而減少體力消耗。

4、搭便車的鱷魚

北極燕鷗的長途跋涉當然很吸引眼球,但是要引起研究人員的注意並非只能依靠馬拉松跑,尤其是當你的研究對像是臭名昭著的懶漢:鹹水鱷的時候。一個科學家小組(其中包括已故的著名鱷魚專家,人稱"鱷魚獵手"的斯蒂夫·埃爾文(Steve Irwin))對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域的鹹水鱷進行了研究。他們注意到這些鱷魚有時候一天的遷徙距離遠達6英裡(約合9.65公裡)。科學家們對這些懶漢能遷徙如此之遠感到有些意外,於是便調出以往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有一條鹹水鱷竟然曾在一天中游泳超過15英裡(約合24.1公裡)。但是先不要驚嘆,這些懶傢伙自有它們的偷懶妙招:大部分的時間裡它們只是浮在海面隨波逐流,順著海流飄動而已。

這裡的這張地圖顯示的是三條鹹水鱷在澳大利亞約克角半島附近的遊動路徑,圖中標註的"st" 和 "fin"分別代表路徑的開始和結束。第一條鹹水鱷花了25天時間完成了它的路線,第二條鱷魚則花了15天時間繞過了半島的尖端,而第三條鱷魚則花了5天時間,挪動了一小段距離。圖中的箭頭指示的是該海域的海流運動方向。這種隨波逐流的方式讓人驚奇,因為似乎鱷魚們只會在準備長途旅行時才會藉助海流,而做短途旅行時則不會。

5、小鳥的遷徙

通過在動物身上捆綁電子追蹤器來了解它們的遷徙路徑是一種好方法,但如果這個追蹤器的分量壓的它踹不過氣來的話就另當別論了。不幸的是,直到最近,我們的追蹤器技術始終無法滿足鳥類負重的要求。但在2007年,這樣的狀況有了改觀。這一年,科學家們首次設計出重量很輕,足以適用於畫眉鳥和美洲紫燕的追蹤器。他們立刻運用這一最新的設備展開了對34隻鳥的追蹤行動。儘管到了第二年僅有7隻鳥還能追蹤到,但就是這7隻鳥,讓科學家們有了重大的發現,也讓人們得以首次一窺這些擁有嘹亮歌喉的鳥類的生活軌跡。

布裡吉特·斯特奇伯裡(Bridget Stutchbury)是加拿大約克大學的生物學家,他說:"我們發現在秋季時,美洲紫燕離開美國北部地區,並很快飛往南方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它們能在短短一週之內飛行超過1000英裡(約合1609公裡)。"

科研人員同時還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細節,比如這些鳥類在向北遷徙時的飛行速度要比南遷時快6倍。但總體來說,讓科學家們驚奇不已的還是這些小傢伙們的絕對飛行速度。斯特奇伯裡說:"要知道,它們頂多就一個可樂罐子那麼大一點,竟然能飛那麼快,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6、DNA遷徙辨識研究

儘管在現實的野外追蹤行動中不會用到DNA技術,但是這種新興科學在遷徙路徑辨識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是無可取代的,尤其是當這種遷徙發生在數千年前之時。通過對大白鯊基因的研究,阿伯丁大學的切索拉·古比(Chrysoula Gubili)有了驚人的發現:生活在地中海中的大白鯊品種和澳大利亞的大白鯊品種之間存在更近的親緣關係,這種親緣關係超過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它們生活區域的西北大西洋大白鯊品種。

基於這些證據,以及進一步的DNA分析,古比提出了這樣一個猜想:在大約45萬年前,這些大白鯊從澳大利亞出發,穿越印度洋,繞過非洲大陸,最終抵達地中海。但由於缺乏實測數據和其他佐證,沒有辦法獲得更加精確的路徑線索。

7、對座頭鯨的追蹤

如果你想追蹤一個大傢伙,但又不想花錢安裝電子追蹤裝置,那麼參加"南極座頭鯨追蹤項目"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個組織致力於在全世界追蹤座頭鯨的動向,但不是依賴在座頭鯨身上安裝電子追蹤器,而是直接進行追蹤。由於座頭鯨擁有非常有特點的尾巴,並且每條鯨魚都不一樣。通過照相對比,科學家們就能識別出同一條鯨魚的兩次路露面,從而構建出其前進的路線。通過這種方法,研究人員追蹤到一條座頭鯨竟然連續遷徙了超過6000英裡(約合9656公裡),這創造了哺乳動物遷徙距離的記錄。

這個故事還得從 1999年8月7日說起。這一天,科學家們在巴西海岸外拍攝到一條雌性座頭鯨。而在2001年9月21日,有人在非洲馬達加斯加外海再次發現了這條座頭鯨並拍下了照片。它的尾巴特徵顯示這是同一條鯨魚的兩次露面。這一結果讓研究人員們困惑不已,因為兩次觀察到這條鯨魚的地點相距超過6000英裡,這相當於座頭鯨一般季節性遷徙距離的兩倍,並且這還是一條雌性鯨魚,而一般進行長距離遷徙遊動的都是雄性鯨魚。再加上,由於我們所掌握的數據僅限於其旅途的開端和結束的地點,因此完全有可能這條雌性座頭鯨還在中途去了其他地方,從而使其實際遊動距離遠超6000英裡。在科學家們在這些鯨魚身上安裝電子追蹤器之前,你最好備好你的相機。

8、擊敗帝王蝴蝶

如果有人讓你說出遷徙距離最長的昆蟲,很多人都會說是帝王蝴蝶,這種蝴蝶每年從墨西哥向加拿大的遷徙之旅浩浩蕩蕩,總長超過4000英裡(約合6437公裡)。但這個答案現在看來很有可能並不正確。

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在印度洋區域追蹤一種蜻蜓的活動。他們發現這種名為黃蜻的蜻蜓才是真正的昆蟲遷徙冠軍。它們在每年的大遷徙中會長途跋涉超過1.1萬英裡(1.77萬公裡)。

由於蜻蜓太小,無法捆綁電子追蹤器,研究人員只得不斷在它們的遷徙路線上進行觀察,從印度跟蹤到馬爾地夫,再到東非,就為了看看這些蜻蜓究竟飛到多遠。這些小生靈在降雨後的水塘邊覓食,不斷追隨著熱帶輻合帶帶來的豐富雨水,在印度與東非之間遊蕩。

生物學家查爾斯*安德森(Charles Anderson)說:"這看起來讓人難以置信,這樣壯觀的遷徙現象我們竟然長久以來一直沒有注意到。但這一發現也恰恰說明了,我們對於自然界的了解是多麼匱乏。"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