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群島發現陸生魚

【正見新聞網2011年09月06日】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9月5日報導,最新研究發現,魚兒並非離不開水,太平洋高冠䲁就是一個鮮活實例,這種陸生魚生活在密克羅尼西地區,它們在海岸上進行社交和求愛活動,不過它們不能遠離水源,因為它們是靠腮和皮膚呼吸,一旦皮膚完全變干,它們就會窒息死亡。

1.離開水體的魚

有時候一條離開水的魚並不會令人感覺到“魚兒離不開水”,至少如果它是一條太平洋高冠䲁,結果就會如此。科學家第一次近距離研究這種陸生魚,它能跳躍到密克羅尼西亞怪石嶙峋的海岸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生態學家特裡-奧爾德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他在電子郵件裡寫道,這項最新研究顯示,這種“步行”魚在陸地上行動敏捷,它們在岸上進行複雜的社交和求愛行為。

但是奧爾德及其同事們還發現,這種“蹩腳水手”會在持續只有幾小時的潮汐期間覓食、求愛和交配。此時水位上升,可以確保太平洋高冠䲁在皮膚不被曬乾的同時,還能確保它們不會被海浪衝下水。這種魚通過腮和皮膚呼吸,如果它們的皮膚完全變干,它們就會窒息而亡。奧爾德表示,雖然“這些魚很擅長在陸上生活,但是它們非常受限”。該研究成果發表在7月的《動物行為學》雜誌上。“在一天的活動結束後,它們仍會恢復魚的本色,魚更適應水裡的生活,而非陸地生活。”

2.“蹩腳水手”魚

一條太平洋高冠䲁趴在露出水面的一塊岩石上,據奧爾德說,它在這裡“感覺很舒服”。在這項研究期間,奧爾德及其科研組觀察並記錄了單個太平洋高冠䲁的行為,然後捕捉體長大約2.4英寸(6米)的這種魚,對其進行測量,並給它們拍照。科學家利用鉛筆或髮夾戳太平洋高冠䲁,促使它們跳入一個小網裡。奧爾德說:“然而結果出乎意料,它們寧願跳到任何地方,也不跳入網中,即便它們碰巧落入網中,也會在你用手阻止它們之前,很快跳出來。在今年最近進行的一次旅行中,我的一名同事形容捕捉這種魚的過程是‘我一生最惱火的經歷’。這種魚已經習慣陸上生活,它向我們展示了這些魚在陸地上生活是多麼靈活。”

3.趴在岩石上的䲁魚

據奧爾德說,太平洋高冠䲁擁有非常複雜的社交禮儀。例如,雄性和雌性都會攻擊其他魚的紅色背鰭,通常是同性之間,這被認為是對它們的覓食點受到威脅做出的反應。據這項研究的論文作者說:“這種展示經常伴隨著兩性之間身體顏色的戲劇性迅速變化,它們從暗淡的灰綠色變成黑色。”

奧爾德表示,求愛過程相對而言更加驚人。雄性花大量時間在一個位於水位線上方的小岩洞入口處不停點頭,顯然正在努力引誘路過的雌性進入它的洞裡。“對這條雄魚感興趣的雌性會認真檢查它的岩洞,如果感覺滿意,它有可能會把卵子留在洞裡。然後雄魚負責給卵子受精,並負責守衛工作,直到幼蟲孵化出來,它的工作才算結束,”這意味著太平洋高冠䲁可能是由雄性照顧後代。奧爾德說:“然而,我們才剛剛開始揭開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魚類的繁殖之謎。”

4.海洋裡的大量“會走”魚

奧爾德表示,陸生魚並不是密克羅尼西亞獨有的一種魚類。台灣存在這種魚類的近親,菲律賓、南太平洋和大西洋也有類似魚類。奧爾德表示,這引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這些魚是陸生動物,這是不是也就意味著其他島嶼上的類似魚類是陸生生活方式的,或者一個已經適應陸生的祖先最終擴散到其他島上。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現在我們正在進行合併基因和行為研究,以便找出答案。”

5.提供研究

奧爾德表示,出於兩個原因,研究太平洋高冠䲁很關鍵。首先,我們對泥盆紀時期(從大約4.16億年前開始)的遠古魚類最初向陸生過渡的情況知之甚少。太平洋高冠䲁為科學家研究擁有類似過渡情況的現代魚類提供了機會。其次,這種魚是研究自然選擇和適應(生物進入新環境或者它們生存的環境發生改變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的理想模式。

奧爾德說:“這些魚離開一個它們已經適應的環境(水環境),遷移到一個與它們的最初棲息地對立的環境裡(陸地環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