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1年11月29日】
路易十四寫給康熙的信
“獲知在陛下身邊與國度中有眾多飽學之士傾力投入歐洲科學,我們在多年前決定派送我們的子民——6位數學家,為陛下帶來我們巴黎城內著名的皇家科學院中最新奇的科學和天文觀察新知……”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在舉辦的“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中,這封泛黃的複印件,引來不少觀眾駐足、讚嘆。
康熙 路易十四
渴望交流:路易十四派人來中國
那是1686年,歐洲的中國熱方興未艾,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遣洪若望等多位科學家以海路方式赴中國的同時,也派遣一個科學傳教團,希望借道俄國赴中國。不想,當時的俄羅斯規定,若未持有法律文件,任何人不得繞行西伯利亞前往中國。為此,路易十四分别致信給俄國彼得大帝和清朝康熙皇帝。上面這封信就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當年寫給康熙皇帝的信。可惜的是,俄羅斯拒絕借道,這封康熙始終未能看到的信,現收藏於法國外交部。
然而,路易十四對中法交流的渴望並未因此而停息,1688年,路易十四派遣的科學家歷經兩年的艱難行程,抵達北京。這幾位科學家還身兼傳教士身份,他們成為當年康熙與路易十四遠隔萬裡的對話橋樑。其中的白晉、張誠進入清宮,成為康熙的數學、天文學、物理學甚至人體科學的老師。
一份現藏於巴黎自然史博物館的《欽定骼體全錄》,是巴多明神父改寫的醫學著作。在第一冊裡,附有巴多明神父寫給法國皇家科學院的信,說明這本書是應康熙皇帝的要求而撰寫。康熙認為,學習解剖學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譯成他的母語滿文。在康熙身邊生活了5年的白晉1697年回到法國,在回來的路上,他寫了一本《康熙帝傳》。這本泛黃的小書也是特展展品之一,書中對康熙推崇備至。
惺惺相惜:中法當年最強盛
路易十四與康熙很可能是惺惺相惜。他們有太多相似的背景:都是幼年喪父、幼年登基,登基時康熙8歲,路易十四5歲;都曾感受到輔佐大臣的壓力,少年康熙最後計擒鰲拜,奪回大權。路易十四則直到馬薩林壽終正寢才真正執掌大位,但也因此再未設宰相。兩人也同樣精力充沛,路易十四每天工作6到10小時,康熙在位61年,除生病和重大節慶外,幾乎無一日不聽政,即使北京地震時都沒有中斷。當然,他們也好武、專制,但相對於帝王來說,兩人都稱得上明君,文功武治,使大清帝國與法蘭西國都成為當時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君主對於科學與藝術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對本國文化發展與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康熙愛好書法、哲學,對生活萬物充滿好奇;路易十四有極好的音樂天賦,喜愛表演藝術,引入歐洲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使法國成為歐洲文化中心。中國與法國,完全不同的兩種文明,也因為兩位帝王的個人特質,增加了相遇的機會。
在台北展出的一件件展品,無聲地訴說著中法文化的交會與碰撞——法國仿製的白瓷中國男女像,展現了18世紀歐洲對中國的憧憬與想像;法國聖克婁工坊製作的錫釉陶垂帷花卉藥瓶,圓口、溜肩、長圓腹,以鈷藍彩的紋飾,正是中國人看慣的纏枝牡丹花葉……更不用說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中建造的特裡亞農瓷屋,是西方人眼中神秘中國的象徵。
徜徉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回想著康熙與路易十四的風采,更令人讚嘆與沉醉的是,跨越千山萬水,兩大文明相遇,激盪起綿延至今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