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增沖侗寨 養在深閨人未識

【正見新聞網2012年05月18日】

增沖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城西北82公裡的增沖鄉,寨子周圍三面山環水繞,有一座鼓樓居於其中,寨上數十棟飛檐翹角的古老印子屋襯托著鼓樓如碧中一桅獨起,進寨時一眼即能看到。這座鼓樓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樓,由於交通不太方便,至今養在深閨人未識。

貴州從江增沖鼓樓。這是貴州省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樓,不用一釘一鉚為全木結構,考古和建築研究價值頗高。

侗寨的特徵建築之一是風雨橋,也稱侗家廊橋,另一便是鼓樓,鼓樓為木結構,四周四根大木柱沖天而起,旁邊配以多根小立柱,往上的飛檐和鬥拱,形如寶塔,最上層放置一面大皮鼓。

寨中有事商議或節日踩歌堂的時候,便捶響大皮鼓,寨中鄉親都聚在鼓樓大廳中聽長老發號施令,而平日,鼓樓大廳則是休閒的公共場所。

增沖鼓樓始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秋。該樓為木質結構,形如寶塔,雙葫蘆頂。高25米,占地面積160平方米。內有4根大柱,每根直徑0.8米,高15米,每柱之間距離3.6米,構成椎形方架,是鼓樓的骨幹部分。距4大柱周邊3米處,豎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將大柱團團圍住,並以穿枋與內柱相連,呈輻射狀。一層樓上疊有數層,每層有8根短爪柱層層疊豎,直至第十一層。鼓樓頂部,還有兩層八檐八角的傘頂寶塔,名曰“干梗”,其工藝精細,為我國木質結構建築中所罕見。在此層頂閣中,有一個長約3米,直徑約10公分的木鼓。最頂部嵌有陶瓷寶珠尖頂,直插雲霄。頂閣下面各層樑上釘有橡皮,並用大小羊桃藤捶爛與石灰拌合架瓦,十分牢固。檐閣下畫有龍、鳳、魚、蟹、蝦等動物圖案,美麗壯觀。此樓的最低層嵌有3扇大門,正中設有一個火坑,周圍鋪青石片。

增沖鼓樓被稱為侗族建築藝術的明珠,是侗族文化最傑出的代表。1988年,增沖鼓樓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國家郵政部發行的《侗族建築》郵票一套四枚,增沖鼓樓作為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登上了國家名片——紀念郵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