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2年06月23日】
電燈早已經存在,白熾燈也早已經存在,而且都在他“發明”之前就已經誕生。愛迪生靠對電燈的“卓越”的製造品質以及營銷大賺了一筆。
這些家喻戶曉的名字還有故事,你一定不會陌生:愛迪生髮明了電燈,貝爾發明了電話,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
不過你可能不信,事實上這些並不是他們發明的。他們可不是雅典娜下凡,那些創想也非靈光一現,總之肯定不是他們的一人之力。 其實,沒有一項發明創造是由某人單獨完成——發明家和他們的“發明時刻”的神話。
“任何發明創造,即使是那些改變時代的、不同凡響的發明,都是由瞬間的靈感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相結合而完成的。” 馬克.A.萊姆利(Mark A. Lemley)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唯一的發明者之謎》中這樣說過。萊姆利的這篇文章中主要討論了發明專利的歷史及存在的問題。 不過,其中他也記述了19世紀和20世紀最著名的發明家的故事——只不過重點很獨特,主要闡述了這些發明家的發明並不是一人之力完成,有些發明甚至跟他們沒有任何關係,張冠李戴了而已。 萊姆利對過去200年間的“協作創新”做了非常精彩的描寫,下面幾段故事就是對其描寫的提煉。
電燈
正如你所聽說的那樣,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發明了電燈。 不過也正如你後來所了解的一樣,愛迪生不可能發明了電燈。 電燈早已經存在,白熾燈也早已經存在,而且都在他“發明”之前就已經誕生。而且當其他發明家聽聞愛迪生對電燈做了“修改”,他們都向法院控告他侵犯了專利權。
那麼愛迪生到底有什麼貢獻呢? 他發現,一種特殊的竹子中的竹纖維絲要比碳化的紙纖維絲電阻更大,更適合做燈絲。這樣一來,提高了電燈的生產效率。 愛迪生靠碳化的竹纖維燈絲髮家致富。同時也靠對電燈的“卓越”的製造品質以及營銷大賺了一筆,多麼噁心卑鄙。 不過,幾十年之後,就有其他發明家發現了更好的燈絲材質,並且發明了我們現在使用的燈泡。
軋棉機
棉布是由棉花裡的棉纖維製成,而棉花包含了棉纖維和棉籽。 因此,要製作棉布,必須要將棉纖維與棉籽分離。 幾個世紀以來,這個過程都是手工完成。直到1793年伊萊-惠特尼( Eli Whitney )“發明”了軋棉機,才使這項工藝機械化。不過人們利用各種各樣的壓輥(譯者註:輥子,是分離棉纖維和棉籽的技術工具)方式製作棉布當時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1788年,也就是在惠特尼“發明”軋棉機的5年之前,約瑟夫-伊夫(Joseph Eve)改進了輥子軋棉技術,使其具備機械化自進功能。 惠特尼真正的創新之處是通過“用粗鋼絲齒輪替換了原有的滾軸中分離棉纖維和棉籽的齒輪”改進了當時現有的軋棉機。
如果使用粗鋼絲齒輪也算是一個重大突破,那麼他成為了軋棉機的“發明者”只不過是因為他比其他的人更快一步。 約翰-巴克利(John Barcley )將輥軸軋棉機中的齒輪改進為環形排列——與惠特尼的粗鋼絲齒輪驚人的相似(見上圖)。1795年,約翰-巴克利還為此申請了專利。
簡而言之,現代軋棉機的“發明時刻”就是這樣誕生的——多個發明者幾乎同時發明,而且因為競爭加快了技術改進的步伐。
電報
流傳的故事是這樣說的,薩繆爾-摩爾斯(Samuel Morse)與朋友一起一邊用餐一邊討論(相信你平時也會這樣做)電磁學,突然他意識到如果電線可以即刻傳輸電子信號,那麼為甚麼不能傳輸情報信息呢?
跟大多數有趣的發明故事一樣,這也是騙人的。
電報不僅僅是由摩爾斯一人發明,事實上還有查爾斯-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威廉-福瑟吉爾-庫克爵士(Sir William Fothergill Cooke)、愛德華-戴維(Edward Davy)、卡爾-奧格斯格-馮-斯丹尼爾(Carl August von Steinhiel ),只是他們發明的時間如此接近,英國最高法院拒絕給所有人頒發專利權。 而且,發現使用線圈會加強電磁感應的人也並非摩爾斯,而是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Joseph Henry)。
關於摩爾斯的主要貢獻——事實上是亨利改進的電磁體的應用,提高了信號強度——萊姆利這樣寫道“我們甚至都不清楚,摩爾斯是不是真的明白改進的電磁體能提高信號強度的原理是什麼。”
電話
就如摩爾斯,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當初也發明了一項技術,並且後世以其名字命名。 不過真的名副其實嗎? 貝爾解決了將電子信號轉換成聲音的難題。 但是這很明顯是基於電報的發明,而且當時有很多人都在研究這個問題。
1860 年,菲利普-裡斯(Philip Reis )就已經設計出了傳話機(sound transmitter),而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路德維希-費迪南德-馮-赫爾姆霍茨(Hermann Ludwig Ferdinand von Helmholtz )當時也已經發明了聽筒。 貝爾的真正貢獻是“使電流的強度不斷改變以模擬聲音的變化”。萊姆利在書中這樣說。 在這場“較量”中,他的對手還有托馬斯-愛迪生。 即使是貝爾的最終產品——結合了發話機、波動電流技術和聽筒——他也是在與其他人的共同合作下發明的。
發明家伊萊莎-格雷(Elisha Gray)與貝爾在同一天提交的專利申請,僅僅晚了了幾個小時,最終法庭將此項專利判給了貝爾。 萊姆利在書中這樣總結道: “貝爾能夠舉世聞名不僅得益於他在實驗台前的辛勤工作,同樣也得益於他在法庭上取得的勝利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
電影放映機
我這裡講述的大部分故事內容都是人們錯把技術改進誤會成發明。 不過有關電影放映機的這個故事沒有那麼複雜。 大致說來,這個故事就是有關專利剽竊。 弗朗西斯-詹金斯(Francis Jenkins)發明了一种放映機,以24格/秒的速度連續顯示膠片影像,活動的畫面看起來就如今天我們所說的電影。
不過弗朗西斯的出資人偷了他的放映機原型,以“愛迪生維太放映機”為噱頭賣給了一家連鎖電影院。只因為“愛迪生”這個名字家喻戶曉,這就是所謂的品牌戰略吧。 愛迪生當時的確在改進自己的電影放映機這是沒錯,不過他絕不是第一人,也並非發明了放映機的主要技術部分。 這個美好的發明故事不過起源於一起盜竊行為。
汽車
現代的汽車一般都以其設計者或製造商命名,比如說: 奔馳、標緻、雷諾。 不過,你是否聽說過道奇牌自行車? 或是梅賽德斯三輪車? 事實上,道奇和梅賽德斯奔馳兩家汽車製造商以前都曾經是自行車公司。
汽車工業可以說是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方式的縮影。 就說三輪車好了。 給它安裝個發動機。 就變成一輛汽車了。 (看看上圖吧,這是1885年的奔馳“自動馬車”原型。) 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威廉-邁巴赫(Wilhelm Maybach)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四衝程發動機的四輪汽車。亨利-福特(Henry Ford )後來完善了汽車裝配線。 這話說來就長了,簡單說就是,汽車這項發明太複雜,全部由一個人設計、創造似乎是不可能。
飛機
奧威爾-萊特(Orville Wright) 和威爾伯-萊特(Wilbur Wright)兩兄弟在成為世界上駕駛重於空氣的飛行器飛行的第一人之前,也是生產自行車的。 不過,就像牛頓所說的那樣,這些發明家也都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1889 年,萊特兄弟向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the Smithsonian)借用了所有有關飛行器的歷史資料。包含了從達文西對撲翼機的塗鴉設計一直到19世紀德國工程師奧拓-李林塔爾(Otto Liliental)設計並製造出第一架滑翔機。萊特兄弟解決了當時一直困擾飛機設計者的難題——穩定性—— 正是因為這一點,人類的第一架飛機誕生。
電視
“發明家法恩斯沃斯”(譯者註:百老匯舞台劇)就是講述的電視機之父——菲羅-T.-法恩斯沃斯(Philo T. Farnsworth)的故事。 不過他的這個發明既不能說是他發明的,也不能確切的歸功於任何一個人。當時,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還有喜歡搗鼓小發明的人基本上都在試著製作一種“能夠呈現影像的收音機”—— 將無線電報技術與電影放映機技術相結合。 一個關鍵性的發明是陰極射線管。它具有真空外殼,管頸部分收納了電子槍,電子槍可以使電子束呈像在接受或傳遞電子信號的螢幕上。
但是,發明陰極射線管的人很多,所以很難說清到底是誰發明了電視的主體部件,更難說清是誰發明了電視。 1927年,法恩斯沃斯發明了析象管(Image Dissector)——一切電視呈像的基礎。 不過,不像愛迪生那麼有營銷頭腦,法恩斯沃斯這個名字並沒有因此聲名遠播。 萊姆利說“更確切的說,法恩斯沃斯是‘電視機之父’,不過絕對不是‘電視發明家’。”
***
在書的最後,萊姆利列舉了四位真正的獨立發明家。 不過有趣的是,他們的發明都是純屬偶然。
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由於一次細菌培養皿受黴菌污染,偶然發現了青黴素的殺菌作用。 當時沒有人知道培養皿中的黴菌是怎麼產生的;因此弗萊明的發現純屬偶然。 不過仍舊有證據表明還有其他人也曾經意外的發現青黴素的殺菌作用。
1968年,便利貼背後的膠黏劑生產出來,不過當時在美國3M公司被“埋沒”了6年後,因為一名員工想到可以將其用於貼在書上的便利貼使用,才投入生產運營。
查爾斯-古德伊爾(Charles Goodyear)因為一次偶然將一批橡膠放在烘房,發明了硫化橡膠;其實,之前古德伊爾認為高溫會毀壞橡膠,而沒想到會解決橡膠應用範圍小的問題。
威爾遜-格雷特巴奇(Wilson Greatbatch)因為一次組裝電路時誤拿了一個電阻器,而發明了心臟起搏器。
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嘗試將圖像呈現在用碘處理過的銀版上失敗後,他隨手將銀版放入一個小柜子中,而柜子裡恰巧有一瓶遺漏的水銀罐,水銀蒸氣使得銀版呈像,他因此發明了銀版攝影法。
看起來,“發明時刻”也就是伴隨那聲驚訝的“啊!”而產生的。